太康現象 理念創新促進傳統產業集群集聚轉型升級
傳統農業區如何走出“一畝三分地”的窠臼?如何松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掣肘?如何華麗轉身走上工業化之路?豫東太康縣的解套與蝶變或許會給我們諸多啟示。日前,媒體記者到訪太康,共同剖析和探討外商扎堆抱團、集群集聚的“太康現象”。
2009年10月開始基礎設施建設的太康縣產業集聚區,在最初的規劃上,就確定了以紡織服裝、通用設備(以鍋爐為主)制造為主導產業的思想,定位于“先進產業集中區、經濟發展核心增長區、科學發展示范區、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先導區”之內涵, 發力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理念。中共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在接受采訪時如數家珍:“經過6年的努力,集聚區建成區面積已達13.2平方公里,批準入駐項目98個,總投資408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85個,投產項目71個。”太康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明朗說:“太康縣產業集聚區先后獲得工信部全國鍋爐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縣、河南省先進產業集聚區、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河南省二星級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特色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等榮譽?!?/p>
僅僅五六年時間,原本工業短板的太康縣化蛹成蝶,摘取了“全國最大的差異化紗線生產線、全國最大的差異化彈力面料生產線、全國最大的褲裝集群、全國最大的雙A級鍋爐制造基地”等多個行業單項桂冠,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散到聚的升華。
記者在萬利源棉業了解到,企業引進德國、意大利自動絡筒機、倍捻機、氣流紡設備,采用精梳緊密賽絡紡工藝,主要產品為4OS-12OS精梳紗。根據需要可以紡出200支以上細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高端紗生產企業。
太康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明朗向紫荊網介紹:“在集聚區,紡紗只是完成了產業化鏈條的第一步,萬利源的高端紗運到馬路對面的鴻文紡織很快就能變成布,紡織印染以及服裝等下游企業的產品承接讓太康棉紡業得到了很好的價值提升。”
下游企業在集聚區的相繼落戶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產業鏈,紀梵希、迪奧等國際女裝品牌的布料供應商是鴻文紡織,天順紡織成為日本優衣庫公司訂單生產基地,潤泰服飾與美國ZAK公司合作,海盟織造成為水星家紡的供應商……
紡織產業的集成效應讓太康釋放出了影響力,閩商、蘇商、粵商、臺商扎堆抱團,紛紛進駐太康縣產業集聚區;褲尚、利佳、宏泰、華文、合益、常盛等共同打造了投資100億元的鴻閩紡織產業集群,形成了“研發-紡紗-織布-染整-面料-服裝-市場-物流”完整產業鏈,集群集聚成為了“太康現象”的工業景觀。
李明朗興奮地說:“集聚區已入駐億元以上紡織企業43家,投產及在建紡紗規模150萬錠,噴氣、噴水織布機5500臺,服裝年加工能力2.1億件。得益于科技創新和經營管理進步,紡紗萬錠用工人數由‘十一五’末的百人以上,到如今的20人以下,效率提高5倍以上?!?/p>
2015年,太康縣集聚區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82.5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72.2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稅47.2億元,同比增長38%;工業用電量4.15億度,同比增長26%;萬元產值能耗0.0295噸標準煤,同比減少4‰;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3.5億元,同比增長38%;從業人員3.8萬人,同比增長12%。
201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8.09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利稅17.7億元,同比增加26%;從業人員4.2萬人,同比增長18%。
6月25日,河南省非公有制經濟轉型發展工作推進會在太康召開,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陶明倫在考察了四通鍋爐、雷爍光電、昊晟紡織、盛鴻紡織、萬利源棉業等企業后,對太康縣非公有制經濟轉型發展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贊賞。陶明倫說:“太康縣非公有制經濟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實踐創出了新路,為區域經濟發展增加了動力、提供了支撐?!?/p>
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賦予了太康樣本效應,對此,中共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依然深感重任在肩,他為太康150萬民眾、為這片工作了8年的熱土,謀劃著更廣闊的愿景。王國璽說:“中國差異化面料基地、中國女褲之都和國際紡織城落地太康,不僅是縣委、縣政府的愿望,更是全縣百姓之福祉,因此,所有干部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p>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