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質量下滑 影響因素有哪些?
近日,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副總經理侯振武在2015年度儲備棉業務安全工作會議上,做了題為《順勢而為 適時調整》的總結演講。在演講中,侯總系統闡述了棉花質量、儲備棉費用和作用,并對涉棉企業在棉花市場化進程中,應當順勢而為,適時調整提出了建議。
2014年的棉花檢驗數據出爐后,有些專家將2014年的棉花與2008年以前的棉花質量做了一個對比,認為2014年的棉花質量較2008年前的棉花質量大幅下降,但與2013年的棉花相比,2014年棉花顏色級稍有下降,長度和雜質略有提升。盡管數據很詳細,但這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國棉花質量出現下滑,因為標的物和標準都發生了變化。
2008年大量收儲前,國家棉花主體是改革大包試點,只有個別軋花廠會將棉花送檢,而且數據是有偏差的。2013年之前棉花是按等級分為1-7級,2013年之后是按顏色級,所以將2013年與2014年的棉花進行對比是沒有根據的。若再往前追溯,過去新疆129級的棉花數量很多,現在白棉1級棉花很少。國家臨時收儲政策是收購1-4級棉花,所以加工企業會將高、低等級的棉花混入加工,只要達到4級可以交儲就可以了,這確實是臨時收儲期間存在的問題。
影響棉花品質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種、種植模式、收購渠道,加工方式,另外天氣也非常重要,所以僅拿一個年度的棉花質量來說是沒有說服性的,品種的不同質量肯定不同。
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是棉花品種多、亂、雜,內地有些棉區1畝地至少2個品種,混合起來以后,棉花無論是馬值還是強力都是比較差。從種植模式來看,新疆矮密早,高產棉花。尤其是臨時收儲政策的影響,棉農片面追求高衣分、高產量,但現在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對的是籽棉產量,所以大家追求高產量。
在計劃經濟時期,棉花收購是定點、劃片收購,一個片區的棉花一致性、成熟度基本相符,收購的棉花也就基本是一個主體。現在新疆收購的棉花,除了兵團以外,地方上是大混合,南、北疆的棉花、機采、手摘的棉花混合,導致棉花不僅內在品質下降,而且“三絲”多。
說到采摘方式,就要提到機采棉。新疆兵團機采棉多,但為什么美國機采棉價格能達到14000-15000元/噸,而兵團機采棉才12000元/噸呢?這與種植品質、模式和加工方式都有關系。正常棉花應該生長到一定時期,光照合適才吐絮,而新疆機采棉在打過落葉劑后就全部吐絮,機采過程中易將地膜混入,出現“三絲”多等問題。所以我們的機采棉先天質量就不好,后天再怎么加工質量都不行。況且有企業在加工中為了提高顏色級,會將前期花和霜后花混合,導致加工的棉花去送檢什么顏色級都有,一批棉花長度、馬值都不一樣。這其實是棉農、收購加工企業為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局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