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運用于羅織物 色澤溫和肌膚觸感
“在現當代,植物染首次運用于羅織物,既是絲綢面料染色方面的突破,又能使今天的人們體驗到古人著裝親近自然的本色,”吳羅織造技藝傳承人李海龍說。
鳳仙花、青豆、勿忘我、青蓮等花草植物的顏色,經過特殊工序,成為衣服的顏色:鳳仙粉色、青豆色、勿忘草色、青蓮色。近日,記者在中國古代錦羅織物實驗考古研發中心看到,取代化工染料、利用植物特性的植物染被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上面,有一種肌膚般的觸感,令人著迷。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篇》中的這句名言,就是指用藍草制成的靛藍可染出更青的顏色。植物染亦稱草木染,采用天然植物、中藥材、花卉、蔬菜、茶葉制成染料,為織物染色。根據相關資料,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提取、染色技術。軒轅黃帝時代,已開始用草木之汁染色制衣。植物染在唐朝達到鼎盛,成為當時社會最主要的染色技術方法。大量經草木染色的色彩絢麗的絲綢織物,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西亞、地中海和歐洲,鑄就了古代中國絲綢的輝煌,植物染技藝也隨之傳播至日本等國。隨著科技的進步,植物染這種與人類肌膚最親近的染色法,在化學染織物靚麗的外表下逐漸淡出歷史。近現代,絲綢織物中,除了香云紗采用純植物染色之外,基本上都采用化工染料。
近年來,在致力于吳羅織物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中,李海龍一直在尋求染色上的轉變與突破,力求使吳羅織物更符合歷史特性。今年初,在與一家常州企業的合作中,終于成功地將植物染應用于吳羅織物上。“與化工染料不同,植物染色的材料完全從天然植物中提取,選用中溫染色,通過自然晾干,整個過程不添加任何固色劑,提倡的就是絲織品對色彩的自然吸收和固定。”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采用新型植物染色技術,吳羅織物天生的“競爭”優勢并沒有消失。記者在現場看到,經植物染色的吳羅衣物,不僅色彩多樣,而且色澤更溫和,觸覺也更具肌膚感,非常柔軟。
“剛開始是一些漢服愛好者與我們聯系,希望我們將植物染運用到漢服制作中。因為吳羅本身飄逸的特性,加上柔和的天然色彩,使漢服的靈韻得以充分顯現。后來,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訂購這種純天然的綠色環保服飾,未來它還將是我們主推的高端面料產品。”李海龍還是蘇州圣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他透露,目前植物染羅面料主要被一些制作漢服的設計師、工作室訂購,今后他將進一步擴大這方面的生產與投入。據了解,圣龍公司是蘇州首家運用植物染的絲綢企業,相較于化工染色,植物染色的成本要高出8-15倍,產出率則要低15%-20%。
據悉,在國內,目前植物染色技術尚處于研發階段,仍有不少環節亟待改進。為此,李海龍也提醒消費者在洗滌植物染衣物時,應避免高溫、長時間浸泡等。
什么是羅?
輕若煙云的羅,起源于戰國時期的傳統織造技術四經絞羅技藝,其面料輕薄透氣,呈現出若隱若現的浮雕效果,與皮膚的摩擦小,便于散熱。在中國古代,羅是最好的夏季服裝面料。蘇州是羅的故鄉,織羅技藝高超,素有“吳羅”之稱。2013年,吳羅織造技藝列入第六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單位蘇州圣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和另一家絲織企業家明緙絲廠。
什么是天然染料?
古代染料采用的是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礦物顏料和動物分泌物染料。戰國以前,已經有了絲和麻的精煉、染色、繪畫等織物加工系統。植物性染料很多,如茜草紅、藎草黃、榛槲黑、槐米黃,尤其是藍草,能提煉出染得更深的靛青。而白云母、紅朱砂、黑石墨、金銀等屬于礦物顏料,被用來作涂染顏料。動物性染料有胭脂蟲,紫膠蟲(紫鉚)、墨魚汁等。而紫鉚,是一種很奇特的動植物連體的染料。“染”有套染、媒染、涂染、纈染,除了涂染,均屬浸染。媒染性染料利用不同的媒染劑就會衍生出繁多的色調,媒染性染料有槐花、姜黃、蘇枋、茜草、梔子、藎草等植物,而礦物金屬鹽可用作媒染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