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原生態民族文化窗口
一座以“太陽鼓”這個被苗族視為神靈的化身命名的博物館——苗侗服飾民間博物館,已成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聚集區最有影響力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窗口。博物館的創建人楊建紅館長,是從“國營”博物館走近苗侗文化,再以對民族文化的熱誠收集苗侗服飾,并苦心建立和經營著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的民族文化守望者。用近30年的時間,來表達一位關愛民族手工藝技藝的“博物館人”的執著。
楊建紅從1985年開始收集以苗侗為主的民族服飾。當時她在當地的“國營”博物館做接待工作,來博物館參觀的國際參觀者雖然分別來自美國、瑞典和日本等多個不同國家,但他們都對館藏的少數民族服飾有特別的興趣,而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服飾展品中,刺繡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亮麗的元素。日本大阪藝術學院教授島丸貞惠在看了博物館里少數民族服飾后對楊建紅說:“你們是守著一座民間工藝的金礦,一定要好好保護啊”。原本就對苗侗民族服飾興趣濃厚的楊建紅聽了島丸教授的話,更堅定了把這份興趣做成事業的信心,便與島丸教授進行了深入的切磋,島丸教授告訴她,保護傳統文化最重要途徑先是要保護手工藝人,并讓楊建紅去不同苗繡的村寨采風調研,一定要深入了解苗繡的制作過程。楊建紅依照島丸教授的建議,到村寨尋訪繡衣、結識繡娘、研習繡藝,從此走上了一條收藏、研究、守護、展示苗侗服飾的“文化苦旅”。
在收藏的過程中,楊建紅逐漸認識到苗侗服飾更深厚的文化價值。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是通過服飾來記錄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的。為此,有專家將苗族服飾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而且不同地區的苗族在整體的民族著裝風格下,其服裝樣式、常用圖案也不盡相同,傳遞出很多信息,包括居住的環境、崇拜的神靈、文化的融合和影響等。
經過幾年的積累和專研,楊建紅于2000年下海創辦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苗繡工作室,從事民族服飾的收藏、保護、展示、培訓、研發和銷售。工作室吸引了一大批到黔東南的外國游客,特別的文化內涵、原生態的精神訴求、高超的刺繡技藝,一件件苗侗民族服飾的展賣品令參觀者嘆為觀止。2008年,楊建紅舉全家之力,傾其所有,建立了黔東南首家民營專題博物館——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館內收藏了120多套苗族、侗族服飾以及600多件單品。在多年對苗繡的探求中,楊建紅認識到,因為苗族沒有文字,從事刺繡的苗家婦女大多文化不高,不能系統地對苗繡來進行文字來描述。而她作為一個“博物館人”,在對苗繡等民族服飾的收集、展示同時,更要承擔對這種技術的理論研究,這無論是太陽鼓博物館和苗繡都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她遠赴北京,到中央民族大學“口頭與非物質文化”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到現在每年都堅持寫調研筆記、專業論文。而為了支撐博物館的運營,楊建紅又成立了一家以經營苗繡等當地手工藝品為主的公司——黔東南州太陽鼓苗侗刺繡有限責任公司。依托公司在黔東南的苗鄉侗寨建業了16個穩定的手工業專業村,以市場化的理念和需求重點培訓了近千名繡工和蠟染、剪紙藝人,并將這些藝人納入公司的管理和培訓中,使他們只單純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的手工技藝,能通過更專業的平臺走向市場化。這對于識字不多,外出打工機會少、又不能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苗侗婦女來說,能在家里憑自己的刺繡手藝換取報酬,是最合適的就業途經。珍重手工藝價值的民間的力量,也推動著政府相關決策的出臺,今年8月貴州省出臺的《關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提出,要為婦女搭建展示才藝、就近就業、傳承文化的優質載體。支持成立手工產業指導服務中心,加強技能培訓,構建網絡平臺,促進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研發、生產、流通、營銷一條龍發展。{page_break}
而今,太陽鼓博物館已成為熱愛手工藝的中外游客到黔東南的重點參觀內容,也是苗侗服飾文化在其原生地最全面、最專業的展示場所。楊建紅現為全國婦女聯合會手工編織協會理事、貴州省婦女聯合會執委委員、“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婦女手工協會副會長。但是像所有的民間博物館一樣,太陽鼓也面臨著運營的壓力。有專業人士表示,民營博物館的豐富程度是體現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在資金、運營、生存、發展這些問題的求解過程中,民辦博物館亟待尋求自己的中國式生存法則。政府也需要重視對民辦博物館的認識和訴求。
楊建紅認為,博物館的靈魂就是文化傳承的價值,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展示。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的博物館,缺少真正的專區,沒有主題。而發展民營博物館,就是推動專題博物館建設。還要對青少年進行博物館教育。注重在大學里培訓博物館專業人才。而今,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博物館都收藏了苗繡精品,對此楊建紅表示,文明是全人類的,只要能得到珍視,以多種形式對民族手工業進行保護,都是好事。國外的博物館運營也是靠社會的相關基金做支撐,而且個人向博物館捐文物可免稅,并能受到尊重。
“現在是博物館建設的好時期,但是博物館內涵是有文化含量的展品,不是造起來的一個建筑物。文化是沉淀下來的,對文化發掘、保護、傳承才能豐富博物館,也就是豐富一個地區、一個文化類別的文化容量。而做文化是長效的工程,需要熬。現在我們是走在熬的路上,壓力大,責任大,希望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楊建紅說。
博物館專家表示,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私立博物館的社會公益性更為鮮明和突出,博物館的目標也更注重于回饋社會,為民族保存更多的文化遺產,讓公眾更便捷地接觸這些傳承悠久的文化精華。不過,鑒于民辦博物館在中國還是個新事物,尚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如何在準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運行不規范等諸多問題中,尋求健康發展之路,它的興盛需要國家、個體、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