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渠道擴張受阻 供應鏈面對新挑戰
H&M、優衣庫、ZARA這些快時尚品牌早在6月開始,就展開了打折競賽。
不僅僅是打折,秋季新品的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降。這樣的狀況構成了今秋“快時尚”行業的大背景。如何過冬?成了主題詞。
記者發現,快時尚品牌仍然延續了在中國市場渠道擴張的策略。
用規模效益度過“冬季”
店面績效增長有限,同時擴大渠道增加開店,擴大規模,成為了快時尚各品牌不約而同選擇過冬的一種路徑。
進入2013年,同許多消費品牌一樣,快時尚品牌面臨著經濟下滑大環境的困擾。目前全球各大服裝連鎖零售品牌:美國GAP、瑞典H&M、西班牙ZARA、德國C&A、日本優衣庫幾乎都出現了產品線收縮的狀況。
記者來到ZARA萬達店,店面陳列貨品三分之一的面積用于打折商品促銷。2013年ZARA的打折季顯得分外長,從6月末、7月初一直持續至9月初,依舊沒有結束。
往年9月,在ZARA萬達店通常只有一排貨柜用于陳列打折商品,而2013年,打折產品陳列面積大,貨品擺放稀疏,使得整個打折區顯得十分蕭條。
在不遠處的優衣庫,一直沿用貨品擺放整齊的傳統日式店鋪的陳列方式,但是記者同時也發現,優衣庫和ZARA一樣,提前打起了價格戰。其價格戰分為兩個方面。由于優衣庫一直采取的是產品輪流打折的策略,通常情況下,應季貨品會延遲打折的節奏,以增加利潤。但是,在2013年,優衣庫主推的應季長褲,在夏末就已經開始打折,折扣價格規模在25%上下浮動。
此外,優衣庫的秋季產品價格明顯低于春季產品的定價。記者看到同樣是棉質襯衫,秋季新品的價格僅僅和春季產品的折后價格相當。秋季襯衫的價格僅僅相當于春季襯衫的75%左右。
在H&M歐美匯店面內,新品的工藝對比相對簡單,價格基本維持在年初的價格水平,高價位產品數量并不多。記者了解到,H&M早在6月中旬就提早開始了打折季。
與此同時,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的C&A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記者觀察到在C&A歐美匯店,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店面換季新品不及往年。價格基本與年初或者去年的價格持平。由于C&A一直走低價路線,其打折的價格空間已經不是很大。
在美國GAP的大悅城店面中記者看到,其在新一季中的高端產品,比如皮衣的新品就非常少,年初這類產品的系列至少有3款,價格在3000元至4000元間。GAP的打折空間有限,但是打折時間非常長,幾乎全年都有打折的活動,但是基本維持在7折左右。
雖然多數快時尚品牌都在收縮產品線,積極準備“過冬”策略,但是在渠道發展方面,各大品牌則采取了比較積極的策略,即加速開店的計劃。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7月,H&M、優衣庫、ZARA、MUJI、GAP、C&A、UR、WE、I.T等快時尚品牌2013年總計開店84家。上半年,優衣庫以新增31家店位于擴張榜首,其次是其中H&M新開18家;MUJI新開10家;ZARA和GAP各新增8家。H&M計劃全年開店數量大于去年總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店面績效增長有限,同時擴大渠道增加開店,擴大規模,成為了快時尚各品牌不約而同選擇過冬的一種路徑。
渠道擴張的先天優勢
商場很歡迎這些代表時尚感的品牌入駐,這樣可以給商場帶來時尚消費人群。
4年前,北京的ZARA店面積達1700平方米,在國內已經引起熱議,隨后國外品牌直營店已經普遍達到2000平方米。與此同時,國際品牌ZARA、H&M的坪效卻可以高達4萬元/平方米·年。
據了解,除了美特斯邦威坪效能夠達到2萬元/平方米·年,國內大多數鞋服品牌的坪效低于1萬元/平方米·年。
單店坪效的驚人水平,讓快時尚品牌對渠道和店面數量的擴張充滿了憧憬。
現在2000平方米已經“拿不出手”了,“很多品牌在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以及國內多個城市內的步行街上,開設上萬平方米的店。”美特斯邦威高管向記者表示。這些店面,位于繁華地段,因為在繁華地段才能夠實現每平方米績效的提升。
“提高坪效有一個綜合的方法,包括產品線、設計以及物流甚至是整個供應鏈的提升。”上述人士向記者表示,對國內企業而言,提高坪效的辦法之一是提高產品的單價。
而提高產品單價,相對較為簡單,“過去,國內品牌很多都采用了提高產品單價的方式來提高坪效,但是,從現在的經濟形勢看,提高產品的價格沒有多少空間了,國外產品則很少采取提高價格的方式提高坪效。”
{page_break}
資料顯示,國外快時尚品牌即便在國外的單店坪效也通常在4900歐元,對于這種店面績效基本固定的情況下,快時尚品牌通常采取渠道擴張的策略來提升業績。
為了提高產品的銷售量,“一方面要開設大店,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形象認識和信任度,另外一方面,要在旗艦店和大店的周邊,輻射區域密集地開設新店。這樣大店的影響力能夠帶動周邊的銷售。”美特斯邦威高管說。
在上海的渠道架設完成后,ZARA和H&M的選擇開始向杭州等周邊城市進行擴張,并通過在上海的影響擴大在二線城市的影響力。
進入二線城市,是ZARA和H&M下一步進展的重點。H&M的新店計劃分別為武漢、重慶、昆明、杭州、西安、成都、長沙等城市。截至2012年5月31日,ZARA在華已開業門店接近140家,在二線城市增長迅速。
對于ZARA和H&M和優衣庫,“這些品牌能夠帶進人流,對于這種國際品牌相對于賣場而言非常強勢,賣場很歡迎這些品牌。”營銷專家海生向記者透露,“一些賣場,尤其在二線城市的賣場,甚至給出較低的返點和租金優惠條件,引進這些品牌。”
此外,在萬達這樣的商場中,萬達都建有自己的品牌庫,“ZARA、H&M和優衣庫都排在前列,是賣場優先引進的品牌。”海生表示,“可以說,在選址問題上,對國內品牌是個難題,對ZARA、H&M和優衣庫這樣的國際品牌則是一個優勢。”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體量正在擴大,“這也為快時尚品牌留下了發展空間。”
供應鏈受到挑戰
國內快時尚是預售型的,而 ZARA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在當季生產,設計師會捕捉到當季最流行的款式和面料來進行生產加工。
在快速建設渠道的同時,快時尚品牌也面臨著過快發展的負面效應。ZARA引以為豪的10~14天反應型生產配送,即從設計到銷售柜臺只需要14天周期。在中國大陸的直營店里,大多 ZARA門店也實現了10~14天的反應型生產配送機制。
據了解,ZARA的母公司Inditex將超過1000個設計師投入市場調研和設計中,2011年總共生產了190萬款服裝。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截至2011年底,Inditex在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1398個供應商。當一款新品通過市場部的審核,公司往往會讓幾家工廠同時提交預算進行生產。
據了解,中國大多數快時尚企業,從接單到產品上市需要90天周期,這就是說,國內快時尚是預售型的,而 ZARA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在當季生產,設計師會捕捉到當季最流行的款式和面料來進行生產加工。據了解,ZARA絕大多數的產品都在當季生產,季前生產比例只有 10%~15%左右。
眾所周知,當季生產的一個挑戰是,“中國的物流環境不是很有利,尤其在二和三線城市,產品能不能做到14天周期,都是一個挑戰。”上述美特斯邦威的高管向記者表示。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國的鐵路基本處于壟斷,但是鐵路目前為止是最迅速和成本較低的物流方式。日本佳能集團物流部門主管向記者表示,“在中國,物流成本要比在美國和日本高很多。”
“在美國物流成本非常低,只有不到10%,而在中國,海運、鐵路和汽運是一種綜合性的運輸,物流成本高達20%,所以物流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成本考驗。”
另一個挑戰則來自對于銷售人員的培訓。在快時尚店面中,稱銷售人員為銷售顧問,銷售顧問分為兩種,一種為每周工作25小時的銷售人員,另外一種為每周工作40小時的銷售人員。
記者在ZARA、H&M和優衣庫的中小型店面中看到,一般員工數量在十幾人左右,因為8小時工作制,輪休等原因,這種普通的中小型店面工作人員至少在30人左右。而迅速擴張的店面的需求和人員流失,每年店面銷售顧問的缺口越來越大。
在使用這些員工之前,快時尚品牌通常有兩個月左右的銷售培訓,其員工主力年齡在20至30歲之間。但是因為人員的不足,很多銷售人員并沒有受滿兩個月的培訓期,就匆匆上崗,這就直接導致了銷售人員還沒有培訓好,就被很快的調任到工作崗位的事實。
在走訪ZARA和H&M兩家店面的時候,記者都遇到銷售顧問與顧客發生爭執的局面。ZARA萬達店的銷售人員普遍在25歲左右,銷售態度和規范都飽受詬病。銷售人員對待顧客態度惡劣,出言不遜,都與其國際化的品牌形象相去甚遠。
而在H&M歐美匯店面,記者看到,二層的結賬柜臺無人值守,又缺少樓下結賬的提示,整個管理顯得非常凌亂而隨意。此外,銷售人員也拒絕提供投訴電話。
另外,招聘員工也是這三家快時尚遇到的共同難題,店面都在積極招聘銷售顧問,薪酬在3000至4000元間,薪資水平處于這個行業的中上游。 “現在是85后和90后的就職高峰期,員工個性與企業的融合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很多新店,剛開業的時候,都是在缺少人手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很難保障上崗人員的服務水準。”營銷專家海生表示:“渠道建設好,但是軟件管理跟不上,對企業而言是非常大的困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