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儲政策繼續實行 導致市場棉花供應緊缺
棉花收儲政策在實行之初,的確起到了托市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政策的繼續實行,且收儲力度廣度不斷加大,導致市場棉花供應緊缺,既沒有達成惠及棉農的目標,又傷害了紡織企業的經營訴求。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只有實行針對棉農的直補政策,才能打破現有的棉花產業困境。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研究政策細節,下一步可能會進行試點,一年以后可能推廣。新疆是我們推薦的試點地區之一。”
中國證券報:目前儲備棉成交頗為冷清,截止7月16日,累計上市總量12137004.91噸,累計成交總量2989331.453噸,總成交比例僅24.63%。請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高勇:原因有三點。其一,放儲價格太高,約達19000元/噸,造成了總體成交清淡。近期成交量有所回升,是因為所放儲備棉大部分是新疆棉和進口棉,質量較好,受企業歡迎。
其二,2012/13棉季所收的棉花質量太差。因為今年是敞開收儲,許多棉花以次充好。且因收儲數量太多,檢驗部門難以仔細甄別,所收棉花悉數入庫,導致棉花整體質量下降。總體上,新疆棉和進口棉質量較好,新疆棉大部分存儲在新疆和臨近新疆省份的倉庫,所以企業買棉花會根據儲備棉所在倉庫的地理位置確定是否購買。
其三,企業資金問題。近期紡織企業實體經營效益低迷,流動資金不足,而同時銀行貸款也出現收緊,只能是需要多少買多少,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提前買足幾個月的庫存。
中國證券報:收儲價為何畸高?目前紡織企業生存狀況如何?
高勇:2011/12年,中國、印度的棉花用量大幅增加,拉高了全世界的棉價,最高曾達32000-33000元/噸,其時國際棉花價格和國內持平。但自2011年年底開始,棉價便開始猛跌,跌至26000元/噸左右時,包括紡織企業在內的許多企業便向有關部門反映,希望國家能出臺政策托市。因此,收儲政策應運而生,當時的棉花價格基本穩定在20000元/噸左右。國內棉花價格因此得到穩定,但國際棉價繼續下挫,一度跌至13000元/噸以下,去年大半年時間,國內外差價維持在6000元/噸左右。
可以說,最初收儲政策應市場要求而生,對于穩定國內棉價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國內棉價穩定之后,國內棉價和國外棉價產生了較大價差,再加上2012/13年的收儲政策繼續執行,價格從19800元抬高至20400元,而且是敞開收儲,幾乎把2012/13一年的棉花產量600多萬噸全部收儲。
國內棉花價格抬高后,國內外價差進一步加大,導致我國棉價比國際市場的紗價還高,使中國由紗出口國變成紗凈進口國。從產業鏈的角度,大量進口棉紗導致了產業鏈前端的紡紗企業大量關停,換句話說,紡織工業目前的狀況是以犧牲最前端的紡紗企業來保全整個產業鏈。
中國證券報:您對當前是否以直補政策取代收儲政策持何種態度,2013/14棉季會否實行直補政策?
高勇:我國現有的棉花政策,不管是進口棉配額、滑準稅還是收放儲,都是建立在保護棉農利益的基礎之上的。但一系列政策實施多年以來出現了一些弊端:一方面是棉農利益并未切實受到保護,收儲收的是加工企業加工好的皮棉而非籽棉,大部分利益被從壓花廠到棉花營銷企業的中間環節獲得;另一方面是紡織企業因原料成本高企經營受到很大損害。因此,我們最早向中央提出實施直補政策,對棉農進行直補。只有實行直補,才能把現有的棉花困境打破。
除了上述原因外,從資金層面看,繼續收儲的難度也很大。2013/14棉季已經確定了要繼續收儲,如果與上一年度同樣收儲600萬噸的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將達到1400萬噸左右,如此大的庫存簡直是個災難,一是無處存放,二是收儲資金從哪里來,相關銀行在資金上已難以繼續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收儲了。
不過,直補政策要實行最早也要一年以后,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研究政策細節,下一步可能會進行試點,一年以后可能推廣。新疆是我們推薦的熱門試點地區之一。
當然直補也可能存在弊端,并不是說直補就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提倡直補,純粹是為了突破當前的棉花體制,使棉農直接拿到國家的補貼。實現直補之后,最終還是要提高棉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目前的小農經濟式的棉花種植產業必須向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方向發展,使我國的棉花產業具有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