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農受市場影響轉向其他經濟作物
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最新發布的《全國新棉購銷進度簡報》顯示,截至3月8日,全國籽棉交售率、新棉加工率和銷售率同比分別增加1.6%、5.7%、25.4%,且分別較過去四年里的正常年份加快2%、4.2%、34.8%,促使2012年度棉花收儲進度明顯快于上年度,目前累計收儲量已為上年度的兩倍。
截至3月15日,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交易累計成交638.4萬噸,其中掛牌累計成交465.7萬噸(內地成交211.8萬噸,新疆成交253.9萬噸),骨干企業大合同累計成交173萬噸;而2011年度收儲交易累計成交312萬噸。
另外,根據當地農民調查來看,南疆庫爾勒、阿克蘇、喀什三地因2012年紅棗、核桃以及甘草、藥材等收益情況比較好,明顯高于棉花種植,再加上有些縣、鄉大力鼓勵棉農轉向其他經濟作物,因此有些棉農大戶今明兩年種植大棗、甘草等作物的意愿比較強烈,棉花種植面積或將有所縮小。
發展棉花生產和穩定棉花市場的對策建議
1、繼續執行臨時收儲政策,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從長遠看,政府應出臺棉花最低保護價政策,逐步通過市場調節手段,穩定棉花供應和市場價格。從當前看,以穩定臨時收儲政策和價格為妥當,如不出臺臨時收儲政策,面積將進一步下滑。
2、嚴格控制進口,加快消化積壓原棉。要嚴格控制進口棉配額規模,采取按比例搭配積壓儲備棉的方式,發放或追加配額;參照期貨市場價格拋售儲備棉,差價由國家彌補,以加快拋儲消化力度,逐步實現良性循環。
3、加大棉花生產環節補貼力度,提高種棉比較效益。由于種棉風險大、成本高,比較效益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棉積極性。因此政府應擴大財政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增加棉農收益,進而穩定種棉面積和棉花產量。由于臨時收儲政策環節太多,國家的變相補貼經過中間環節傳導,到棉農手里已經很少,不如像糧食一樣采取直補方式。棉花直補應與品級掛鉤,直接補助棉農,促進分級交售,實現優質優價。
4、創新服務組織運作模式,發展現代植棉業。棉花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改變棉花生產的落后狀態。通過培育、發展棉花物流中介組織,推廣“公司+棉業合作社+農戶”等服務組織運作模式。鼓勵棉農以土地自愿入股等流轉方式,逐步推進棉花種植的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提高棉花單產和質量,促進棉農穩步增收,實現棉花產業化經營,降低市場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