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 商場促銷力度單薄不及西方情人節一半
七夕將至,眾商家也打出系列促銷牌,但熱度不及西方情人節
再過一天就是農歷七月初七——中國情人節七夕。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沙五一商圈,雖然已有商家提前炒作七夕節日氣氛,但同樣是“甜蜜經濟”,七夕節的“熱度”似乎遠不如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不少市民心中,對怎么過七夕節“沒有特別的感覺”,而商家七夕促銷主題甚至還不如“夏季特賣”來得熱鬧和醒目。
在夏季特賣面前,七夕促銷顯單薄
今年七夕節是8月23日星期四,因此部分商家提前從8月17日開始推出了一些策劃活動,但從總體看,七夕市場仍是勢單力薄。前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多家商場后發現,由于恰逢周末,各商場的客流量較平時明顯增多,情侶更是不少。但這和七夕的關系似乎并不大,反倒是熱熱鬧鬧的“夏季特賣、清倉”成為了商場的主旋律,與今年2月14日情人節鋪天蓋地的促銷形成天壤之別。
記者在樂和城看到,幾乎難以找到七夕促銷的元素,反而是夏季特賣全場五折起的巨幅廣告分外醒目。樂和城工作人員姚小姐介紹,七夕“中國情人節”的觀念正慢慢被人們接受,購物中心也整體推出了滿贈、到店有禮等小活動,但H&M、ZARA等主力店并沒有任何針對七夕的優惠活動,營銷重點在夏季促銷。
玫瑰花是表達愛意的不二禮物,價格自然也隨行就市。昨日,芙蓉中路一家連鎖鮮花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天一枝玫瑰花的售價是4元,七夕節的時候會漲到8元左右,這比今年2月14日情人節時賣到12元~15元一枝差得遠。“去年西方情人節賣的玫瑰花大概是七夕節的五六倍吧。”
普通市民對七夕態度如何?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對情侶,年輕人心中感覺七夕“既熟悉又陌生”。中南大學新聞專業大二學生林慧表示,提起七夕節首先想到的是牛郎和織女凄美的愛情,身邊七夕節的氛圍和激情太少,過節的欲望不是很強烈。
過七夕不吉利?還是太含蓄?
同樣是情人節,同樣起源于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但為何人們給予的關注度卻有著如此大的差別呢?記者隨機采訪后了解到,不少市民心中都還存有牛郎織女愛情不美滿、七夕不吉利的想法。中南大學化學專業大四學生黃智力明確表示不過七夕,“牛郎織女這一對恩愛夫妻被天河分割兩地,一年到頭只能見一次面,多么悲劇。我喜歡天長地久朝夕相處的愛情。”他的這一說法,代表了不少人的觀點。
同時有部分市民根本就不知道哪天是七夕節,事業單位工作的張先生說如果不是記者提起,他根本不知道哪天是七夕。“七月初七還要去查看農歷才知道時間,太麻煩。”
炎熱的七八月是商家的銷售淡季,對于“有節過節,無節造節”的商家來說,七夕的商機自然不想放過。但是比較而言,七夕節市場開發遠不如情人節,無論是商家參與度和活動力度都不如情人節。
友阿集團副總裁崔向東認為,這與季節影響有關: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一般與傳統春節比較接近,是消費旺季,更有節日氛圍;而七夕正值天氣最熱的時候,是消費淡季,消費者購物消費的欲望受炎熱的天氣影響較大。而且,受季節影響,七夕節促銷主打服裝和珠寶,而情人節的范圍更廣,還包括化妝品、鞋帽、箱包等。
還有民俗專家認為,七夕節不如情人節熱鬧源于過節的人不一樣。七夕節是紀念牛郎織女忠貞、堅持、不離不棄的愛情。所以,七夕節又可以稱為夫妻節,夫妻恩愛重視的是心意,而不是節日形式。而情人節過節的是情人,談情說愛本身就比過日子熱鬧,所以情人節比七夕節熱鬧。還有人認為,中國傳統人文較為含蓄,表達愛情婉約,因此過七夕不會太張揚。湖南師大教授魏劍美認為從社會角度考察,中國傳統節日更具公共性與普適性,西方節日具有較強的個人意味。
傳統節日亟待商業包裝
樂和城總經理林暉表示,七夕節和情人節帶動的消費比大概在1∶2左右。在他看來,“宣傳力度不夠,還沒形成習慣”是七夕節熱度不夠的主要原因。“七夕節要熱起來,離不開商業推動和全社會關注。以后會好的!”林暉對做大七夕市場充滿信心。事實上跟去年比,今年商家的七夕促銷除了大打折扣戰外,更加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友阿集團除了特別推出文化營銷“情話大聲說”活動,17日至23日期間,長沙地區六大門店的顧客,只要通過電臺向最愛的TA吐露心聲,說出心里話,就可以獲得價值199元愛情表達禮包。王府井、新世界也紛紛舉辦相親會、交友會,豐富主題活動。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無論是西方情人節還是圣誕節,引爆節日經濟的主要推手是商家。相對西方情人節的市場號召力,七夕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商業開發還有很長的路。湖南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尹元元認為,節日經濟不是節日與商業的簡單結合,“節日營銷同樣需要文化的支撐,才不會過于單薄,才能有持續性。”
在尹元元看來,七夕節備受冷落一個重要原因是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且適合年輕人活動的載體。西方情人節,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載體簡單而浪漫,而七夕節卻沒有找到被當今年輕人所接受的載體。傳統節日無疑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可是卻很少有人研究消費心理,少有人研究娛樂形式的時代性,少有人潛心地把中國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其轉化為世界文化消費的商品,因此我們看到的只是洋節對我們中國市場的沖擊。“七夕、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如果都能活躍起來,每節一個主題,對有效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期待著把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文化資源進行商業包裝,從而走向世界,而不是擔心我們民族文化資源流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