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晉江紡織企業熱攬臺灣人才
這段日子以來,蓋奇(中國)織染有限公司一直積極地通過多種渠道,招攬中國臺灣設計人才和中高級技術人才。原來,該公司正在籌備一個新項目,該項目與臺灣相關產業技術需要很好地對接,需要盡快招攬相關的臺灣人才以推動該項目的進展。
蓋奇不是個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兩年來,得益于兩岸商貿及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本土紡織服裝企業熱衷于引進臺灣人才。這些臺灣人才大都很好地融入了泉州企業中,在企業里發揮了很積極的作用,卻也不乏“水土不服”的,因為工作理念、方式等種種不適應,未能最終留在泉州。
現象:紡企興“臺灣人才熱”
今年以來,臺灣人徐惠津在公司不再形單影只了,因為又有四位臺灣同伴加入。
徐惠津所在的向興公司是紡織業內知名企業。同本地許多同行一樣,該公司比較推崇臺灣技術,積極引進臺灣技術人才。基于與徐惠津4年來的良好合作,在決定啟動染整新項目的同時,向興就同步醞釀再引進臺灣人才。如今,四位臺灣人才逐步到崗入職,加上徐惠津,向興的臺灣五人團隊分別擔任織造事業部副總、染整事業部副總、生產廠長、技術部經理等關鍵職位。
“臺灣紡織業比大陸發展得早,在技術、生產、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這邊企業學習的地方。我們老總在紡織行業從業多年,對臺灣技術人員的加入頗為重視。”向興副總經理陸漢標表示。
“蓋奇與臺灣合作已有十幾年歷史,蓋奇旗下的華奇環保印花(冷轉移印花技術)就是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產學研成果對接的一個成功案例。目前華奇與臺灣的合作伙伴組建了一家公司:福建省華奇節能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可以理解成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主要職能是為企業提供技術幫助,為科研項目找企業對接等。”蓋奇公司董事長王衍筑告訴記者,臺灣在材料研發、設計及營銷等方面有許多優秀人才,這正是泉州紡織服裝行業所欠缺的。
據徐惠津介紹,在英林、金井一帶,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開始聘請臺灣人才。
優勢:“經驗豐富 技術過硬”
“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善于溝通,很容易親近。”這是向興員工對這位徐姓副總的評價。據員工們介紹, 徐惠津在布置工作時,會給出一個任務目標和事件,然后讓員工自由發揮,不加干預。這期間,如果員工遇到困難,可以提出一起探討解決。而徐惠津也會時不時主動詢問是否有問題需要幫忙協調解決。
“因為徐副總對祖國大陸的企業很了解,跟領導層和員工溝通起來都沒問題。在這個基礎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很信任員工,放手讓其去做,遇到困難再進行指導。這種做法從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員工的思考能力和積極性。這幾年來,整個團隊都形成了良好的技術探討氛圍,技術水平提升也很明顯。”陸漢標總結道。
在新入職的向興副總游水龍身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臺灣高管對技術的重視。這位在紡織行業從業多年的臺灣同胞入職向興,成為向興染整事業部的負責人。入職之后,其第一項工作就是建議招收了30多位省內各高校紡織類專業學生,重組技術團隊。
“他認為,高端染整重在技術,特別是后整理技術尤為重要,所以提倡引進人才,加強化驗室、檢測室的團隊建設,這樣品質研發方面才有保證。這對我們企業而言是好事,帶動了整個技術團隊的素質提升。”陸漢標表示 。
王衍筑表示,除了臺灣產業上的優勢,公司招募臺灣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人才的職業道德很高,他們對待工作很認真、很有原則性。同時,臺灣人才的忠誠度也高。
短板:理念與文化存在差異
可以說,在向興工作的5位臺灣人才的工作狀態,是大多數臺灣人才在大陸工作的縮影,但也有少數臺灣人才在泉州工作開展得不盡如人意。
例如,2008年,晉江曾有家紡織企業聘請了一位在業界頗為有名的臺灣技術高工。但因文化觀念不同,該高工在工作中頗為自我,常與員工起沖突,最終無法融入企業。
“臺灣人做事比較講究步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比較規范化,而大陸人才做事方法上會比較靈活,通常不會完全按規范標準來做事。”福建省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晉江臺協聯誼會秘書長劉金伏表示,臺灣人才的工作方式、理念、思維邏輯與大陸人才還是有一些不同的。
“剛來的時候,經常聽到員工匯報工作時說‘基本上完成’,我就疑惑,什么叫‘基本完成’?到底是完成還是沒完成?后面才發現,原來是大陸員工習慣用語。還有‘差不多’等一類語言,這種話我們是不會采用的。”徐惠津介紹道。
晉江市新合發塑膠印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明曾服務于臺資企業,他對臺灣人才的“較真”深有體會。他表示,在文化上確實會有一些差異,臺灣人才工作的職業性更高,他們準時上下班。上班時間工作效率高,到了下班時間就下班,不太喜歡加班,尤其是周末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有各種放松的娛樂,不喜歡被打擾。相比較而言,本土人才在這點上就比較不那么強調。
建議:打”親情牌“穩住人才
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工作認真等一系列優點,讓本土紡織企業對臺灣人才頗為青睞。但兩岸人才文化、理念的差異,也確實讓不少有意招攬臺灣人才的紡企頗為頭痛。一如正在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招攬臺灣人才的蓋奇,一旦招到,馬上就要面臨如何助推臺灣人才落地企業的問題。
“個人認為,企業應該按SOP即標準作業程序辦事,這樣更符合臺灣人才的做事方式,他們在工作上帶人也比較好帶,而且企業的工作效率也會更高。”劉金伏表示,本土的企業在規范化操作方面還需要繼續提高。
王慶明認為,大陸企業跟臺灣人才要實現很好的磨合,達到雙贏的結果,企業要從兩方面去考慮。一方面是溝通。企業老板要跟人才有很好的溝通,讓他了解到老板的真實想法以及企業發展的愿景,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對企業產生興趣,繼而真正地留在企業。
另一方面是家屬問題。臺灣人才對家庭很看重,他們要的不僅僅是工作,還有生活,他們希望在工作順意的情況下也能照顧好家庭。“他們中的很多人每個月都要回去一次,因為有家庭的牽掛,如果他們的家屬及小孩上學、就業等能得到解決,那么人才會更穩定。如果這方面不能得到解決,那么,也可以給予他們更多福利,例如探親假等跟家庭有關的福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