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就服裝針織業發展做出評析
2011年針織行業克服國際市場低迷、原料價格大幅波動等諸多不利因素,實現穩步較快增長,實現“十二五”發展的較好開局。
2011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64.99億元,同比增長22.22%;利潤總額288.15億元,同比增長17.17%;產銷率為97.58%,產銷銜接順暢。
十二五”期間,國內外市場對針織品需求將保持增長。
針織行業發展量的增加不再是重點,質的提升是發展的關鍵。
面對國際經濟環境復雜,諸多不確定因素對行業發展的不利影響,針織行業將堅持科技、品牌、可持續和人才戰略。
通過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行業提升的關鍵。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國際債務危機頻發,國內銀根縮緊,勞動力、地價、能源、物流價格不斷上漲,這些因素對于紡織服裝制造業來說壓力更大,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競爭并做到可持續發展,無疑成為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記者:“十二五”期間,針織行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措施是什么?
林光興:從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等方面看,針織行業要嚴格按照《印染行業準入條件》、《針織印染產品取水計量辦法及單耗基本定額》等有關法規、標準的要求,改進設備和技術,推廣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的新技術,實施節能低碳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合行業特點,完善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和規范體系。研制指定產品能耗標準,健全清潔生產標準體系,完善取水定額標準,推廣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標準等相關國內外標準,使企業加強能耗控制,在生產全過程中以污染預防為主。
鼓勵針織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在編織、前處理、染色印花、定型后整理、廢水廢氣處理,在線監測與自動控制等環節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好綠色環保。通過綜合性、專業性會議,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廣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對產業集群進行重點分類指導,加強節能、環保、循環經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展達標示范活動,宣傳表彰環境優化、節能減排優秀企業和清潔生產先進企業,全面推廣先進的經驗。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記者:“十二五”期間,在綠色環保方面對針織企業有哪些具體要求?
林光興:這方面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要繼續深入推進。首先是原料方面。擴大非棉纖維在針織生產中的應用,如各種麻類等天然纖維,采用仿棉化纖,采用甲殼素、海藻纖維等各種新型纖維推動產品開發,采用高強滌綸長絲等推動產業用經編產品的發展。原料的多元化使行業對棉纖維的依賴度逐步降低。
技術方面。針織物平幅水洗技術、氣流染色技術、數字化連續絲光技術、冷軋堆前處理加工技術、生物酶精煉技術、數碼印花等。例如:一是冷扎堆前處理加工技術:通常可使產能提高30%,耗汽量降低85%,耗水量降低65%,排放COD降低50%。二是氣流染色技術:采用高溫高壓氣流染色技術與傳統溢流噴射染色技術相對比,加工同樣的織物,通常可節電約30%,節省助劑(鹽、堿)60%。浴比較小,節省水量50%以上,節省蒸汽50%,染色時間縮短15%。三是針織物平幅水洗技術:與傳統工藝相比通常節水67%,節約蒸汽40%,節約助劑30%。四是生物酶制劑在染整中的應用:降低能耗和水耗,提高廢水的清潔度。僅在一個工藝步驟(漂白)中采用酶制劑替代化學品制劑,就使每噸針織物生產耗水量降低20噸以上,同時使織物的手感柔軟。五是數碼印花:通常可使耗電量減少50%,耗水量減少30%,染料用量減少60%。無制網調漿,無花回與套色限制,適于多品種、小批量的要求。
記者:在節能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和推薦項目?
林光興:要全面樹立節能的理念,增強節能意識,樹立通過技術改造和先進技術的應用,達到節能和環境友好。主要措施有實施推廣節能燈工程,太陽能集熱工程,地源熱泵,以及在動力、蒸汽、空調和建筑進行系統性節能改造等。
首先是地源熱泵。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比傳統空調系統節能50%~75%。不排放廢棄物,噪音低,節約用水;一機多用,可供暖、供熱、制冷;使用安全,性能可靠,機組壽命長,運行和維護費用低。其次是太陽能。太陽能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最豐富的清潔能源。利用太陽能對生產、生活用水進行升溫,減少蒸汽用量,達到減低碳排放;運行費用低,機組噪音低,對環境無污染,對大氣環境無影響,經濟和社會效益好。最后是“LED”節能燈。在行業內推廣“LED”節能燈,光效高、耗電少,壽命長、易維護,達到低碳減排的目的。
記者:在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林光興:主要有再生纖維在針織生產中的應用、染整余熱回收、印染廢水的處理回用等。
首先,再生纖維紗線在針織生產中的應用。堅持使用再生資源的環保生產節約資源的理念,擴大再生纖維在針織產品開發中的應用,開發新產品,推動纖維資源的循環利用。其次,染整余熱回收。針織染整過程中產生廢氣、廢水,大量熱能隨廢氣、廢水散失到大氣和水源中,余熱回收勢在必行。余熱回收設備將高溫廢氣、廢水通過換熱器與新鮮空氣、清水進行熱交換,形成熱氣、熱水用于生產。第三,印染廢水的處理回用。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綜合治理技術,復合功能樹脂吸附技術,生物接觸氧化法,膜技術等技術進行廢水處理,使處理達標后的再生水回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