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雙降”的背后
加工貿易曾經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哪些問題?
加工貿易曾經占據我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金融危機以來,卻呈現年年失重的態勢。2011年,我國加工貿易繼續呈現雙降趨勢。一是增速下降,1月~11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1190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其中,出口7611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進口4292.8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進出口增幅較2010年減少了13.6個百分點。二是占比下降。1月~11月,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為36%,較2010年年底減少了2.9百分點,較2008年年底則減少了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的雙降既是國際市場需求減弱的反映,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向的宣示。雙降的背后更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3個事實,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
從1978年廣東省東莞市簽訂第一份來料加工協議到2011年,我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增長了700多倍,這一增長與我國工業化發展有著深層聯系。相關模型顯示,一國工業化水平指數在30~50間是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期,其后,隨著該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加工貿易發展會逐漸減弱。1978年,我國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為10左右,1995年20,2000年為40,2008年為60,2011年已達到近70。而同期,1995年我國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47%,2000年達到48.5%,2008年為41%,2011年則降至36%,與模型所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加工貿易的下降也正顯示了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產業發展步入新階段,以資源、能源消耗為代價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模式將轉向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但從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軌跡也應看到,中國的工業化有很大程度上是外資主導的“被工業化”,這種“被工業化”也反映中國的產業化發展動力不是來自內部,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仍需穩固,產業結構調整需更多關注內在動能的集聚。
國際分工地位發生變化
改革開放的30年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外資的大量進入帶動了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這也成為我國順應國際產業轉移、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重要手段。
歷史數據的分析顯示,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呈同步增長的線性關系。1月~11月,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2.9%,較2010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較2008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同期,我國實際使用外商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3.5%,增幅較2010年和2008年分別下降了3.9和10個百分點。
成本低廉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配套生產能力使得中國一度占據微笑曲線低端,成為國際分工中的“世界工廠”。但隨著國際分工從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即國際分工利益不再取決于企業產權和產品的產地,而取決于參與國際分工要素的質量,“世界工廠”也開始出現角色的變化,加工貿易的降低更是這一變化的體現,我國將不再僅參與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加工部分,而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本、制度環境等優勢競爭要素參與到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中高端部分。
貿易體制逐漸走向成熟
從1979年我國出臺第一個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關于發展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到2011年12月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家對于加工貿易的政策調控由鼓勵與促進發展轉向規范與推動轉型。具體表現為3個階段,1979年~1988年以鼓勵發展為主,1989年~2003年以規范管理為主,2004年至今則以調整結構、推動轉型為主。加工貿易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體制從探索逐漸走向成熟。對外貿易管理的思路已更加符合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形勢,對外貿易的政策調控已更能體現對外貿易發展的實際需求,更加尊重市場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最新出臺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立足國情,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實現加工貿易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可以說,意見已為未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定下了基調。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世界經濟已步入調整發展新周期,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需減弱、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升值都增加了加工貿易的發展困境。種種跡象顯示,加工貿易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一事實,不應強求加工貿易還能重新實現量的突破,應更多注重加工貿易與產業化的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水平的協調發展,與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的協調發展。給市場以更多的主導權,給地方以更多的決策權,為加工貿易營造更能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市場發展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