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上海各大商圈爭相升級促銷活動開始
隨著圣誕、元旦、春節的接踵而至,上海各大商圈爭相升級促銷活動,開啟了2011年末的又一輪大規模促銷季,然而,因噱頭過多,消費者并不見得都買賬。
促銷接踵而至
上周日,適逢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徐家匯、人民廣場、中山公園等上海多個商圈和商業街都從周六(12月24日)起,延長了營業時間至次日凌晨2點,一些商家甚至通宵達旦推出特別的促銷活動,不僅形式五花八門,折扣力度也比往年更大。
記者走訪時看到,在南京西路,各商場中的圣誕燈飾營造著節日氛圍,"圣誕老人"隨處可見,熱情招攬顧客進店消費;在五角場的東方商廈、巴黎春天等主要百貨商店,很多品牌都開始打折,"全場5折"、"400元換1000元購物券"等不一而足;而人民廣場附近的來福士廣場也推出了"全場一折起"的瘋狂搶購活動,從晚上7點一直延續到24點。而新世界百貨更是將往年"200元換500點"的促銷,升級為"180元換500點"。
據新世界城銷售人員介紹,消費者購物時,商場會給顧客一張積點卡用于結算,卡里的積分可直接抵扣商品的金額。如果湊足500點的倍數,最低可達到3.6折。一些進口化妝品的最低折扣也能達到7.6折。
據了解,早在12月初,巴黎春天最先打響了年終促銷的第一炮,將今年歲末打折季足足提前了一個月。在其舉行"通宵營業不打烊"活動時,分別推出了"99減70"和"99減65"的超大力度促銷,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涌入商場。與此同時,置地廣場、第一八佰伴、太平洋百貨等商場的周年慶活動也相繼舉行,各種優惠同樣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同樣,電子商務平臺也紛紛與實體商場爭搶客流,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促銷高潮。而早在今年的"11·11"、"12·12"期間,淘寶商城、京東商城、當當網、蘇寧易購、亞馬遜、凡客、樂淘等電商平臺就已展開集體大促銷,秒殺、跳樓價、白菜價、低折扣,一時間電商行業訂單"兇猛"、火爆異常。延續到時下,各大電商的年終促銷更打著"全面讓利消費者"的旗號,優惠補貼、價格直降、贈送禮品等系列舉措層出不窮,促銷戰場可謂硝煙彌漫。{page_break}
消費陷阱頻頻
然而,促銷場面火爆的背后卻問題重重。有消費者反映,部分商家存在"以舊款冒充新款"、"商品打折后的售價依舊偏高",以及設置"抬高價格再打折"的消費陷阱來誘導消費者的購物沖動。
在淮海中路的一家大型商場內,消費者孫先生告訴記者,"我想買一款戶外登山鞋,幾個月前在其他商場看到的同款鞋,打折下來只要500多元,本想等到年末促銷時再買,結果現在這雙鞋的標價接近1200元,減價400元以后,價格還在600元左右。"
亦有消費者表示,在一些商場的優惠海報上,用大號字體寫著"滿××元減××元",但下方的小字卻寫著"部分商品除外",而這"部分商品"大都是消費者想要購買,但同時也是商家在優惠活動中"惜售"的新品新款。
另外,有消費者提出,今年大部分長筒冬靴的價格在1800元左右,最低折后價也要七八百元;而兩三年前類似款式的冬靴原價不過七八百元,這讓很多消費者覺得如今的價格太離譜。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以來,原材料、人力成本及租金的上漲,導致服飾等穿戴類商品漲價明顯,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漲幅在15%至20%。在年末促銷中,提供給消費者的優惠價其實是供應商和商場共同讓利的結果,因此商品的最終售價總體較為合理。但是,也不排除部分品牌為了參與年末的"折扣戰"而故意抬高定價,留出打折空間,"一些不太知名的小品牌或‘假洋牌‘會用這種手段,但大品牌比較注重口碑,價格調整較為規范。"業內人士稱。
據知情人士透露,通常商場拿貨的成本是4折,商場再扣利約25%,所剩利潤也就25%到35%。這樣的價格還要打5折,背后肯定是哄抬物價,以達到減少讓利。在惡性促銷風氣下,商品的價格與價值嚴重偏離,消費者難免會買到先提價后打折的商品,落入消費陷阱。除此以外,商家還會使用"換貨",如把舊貨冒充當季新貨促銷,或在商討促銷扣點時,盡可能地降低扣點額來保證自己的利潤。
消費者日趨理性
當然,面對商家一波接一波的促銷,也有很多消費者并不買賬。據了解,今年已進行的年終促銷中,除了巴黎春天的"99減70"賺足人氣外,同期打出"199減110"、"199減100"的商場則顯得黯淡無光。商品價格虛高、商品質量下降以及消費舒適度欠佳等問題,均成為消費者購物時的障礙。
白領小韓向記者表示,"在巴黎春天推出‘99減70‘不打烊活動時,整個商場十分擁擠,到處需要排隊,令人覺得很不舒服。于是,我在活動結束后的第二天才買了一雙短靴,打五折700多塊錢。雖然比活動價四折優惠多花了一些錢,但免去了擁擠和一些麻煩。"
記者在商場走訪時也發現,與商家們高漲的促銷熱情相比,很多消費者的態度并不積極。有消費者表示,雖然促銷方式五花八門,但基本都是噱頭,商家永遠不會賠本賣?,F在是消費旺季,正值撈金的時候,商場打折后的實際價格(包括贈品、返券等)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有的商場折扣多點,有的折扣少點,價格會有略微差別。
一位百貨行業從業者也向記者感嘆,"消費者總有一天會不吃這套,除了折扣,商家還能有什么新花招?現在大部分消費者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如果不是必需品,不會再像前兩年那樣哄搶了。"{page_break}
實體百貨遭遇"寒流"
商家為何會加大促銷的頻率和力度?如此大規模的促銷,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緣何沒能持續?對此,業內人士分析,今年三季度以來零售業的增長已趨緩,甚至出現負增長,到第四季度這種情況并沒有改善。因此,國慶節以后,促銷頻頻涌現,再不打折,零售"大佬"們都不能保證業績。從促銷的頻率和力度看,打折越反常的商場,其業績缺口必定越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打折是年底的常規手段,為了做大銷售額,年底清貨是必然的。今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快速上漲,消費者的消費支出結構發生變化。商家為了刺激消費、避免經濟不穩定帶來的風險,紛紛使出打折招數,得以快速清理庫存、回籠資金,以降低成本,緩解資金壓力。
而對于消費者購買熱情的下降,該人士認為,近期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太理想,總體需求有所下降。目前國內樓市、股市低迷,物價高企,這一系列現象最終都會反映到零售終端消費市場上。其中,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物價高企導致消費者用于食品類的資金增多,擠壓了服飾、時尚類消費空間。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導致消費心理預期下降,購買欲降低。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今年百貨商家要完成既定的銷售額和利潤額的雙重目標難度較大,也正由此,大部分商家選擇了犧牲利潤做大促銷來保證銷售額。但是,幅度越來越大的優惠活動,開始讓百貨業陷入利潤下降的窘境。接二連三的促銷不但不會為商家維持固定的客流,還會使毛利率繼續受損,恐怕會迎來真正的"寒潮"。
創新盈利模式是出路
事實上,促銷戰雖拉動了銷售額,但也形成了消費者"不打折不消費"的心理,而促銷力度的不斷增大,最終會將零售行業引向惡性循環。更需要指出的是,百貨商家們的同質化導致了其在促銷手法、頻率上也趨向同質化。
零售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現代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晁鋼令教授指出,集中促銷聚集的客流,使消費者難有舒適的消費體驗,對商家來說,愈演愈烈的"價格戰"難以長期持續。也就是說,不管多大力度的促銷折扣活動,都只是短期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實體商場必須跳出"價格戰",另辟蹊徑。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百貨業要破冰前行,還有待創新盈利模式。"讓消費者不只是為了購物而購物,還能體驗到服務。"他建議,面對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可以嘗試通過體驗營銷、文化營銷等新方式吸引顧客,在營銷中多一點文化元素,多一點城市文明,多一點修養品德。
此外,記者在采訪時還了解到,對于消費者來說,商家提高誠信經營水平也尤其重要。相比之下,"明碼實價"、"明折明扣"的方式更受大眾歡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