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 中國零售業開放是否過度?
任何一項制度安排都是針鋒相對的觀點引入辯論,惟愿如刀鋒一樣的觀點能夠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多有裨益。正如蔡元培所說,多歧為貴,不取茍同。
零售業是對外資開放最早并最為徹底的行業。從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百貨——燕莎友誼商城成立,我國零售業開放已有19年時間。對于老百姓而言,我們享受到了開架售貨、商品種類激增的便利。對于企業而言,外資零售的身影從一線城市縱伸到縣級城市。在“與狼共舞”中,本土零售企業一邊學以自強,一邊與外資爭食全國市場。入世十年,中外零售企業戰況如何?關系著渠道流通控制權的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對話嘉賓
黃國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裴 亮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
洪 濤 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
陳立平 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營銷系主任
吳堅忠 物美集團董事長
祖國丹 首商股份總經理
關鍵詞:營銷模式
外資零售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業態和消費方式,他們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本土企業則在競爭中不斷“取經”。十年來,本土企業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抄近道僅僅學到了皮毛?
正方
“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
洪濤:外資進入中國市場,讓國內零售企業可以近距離學習到企業運營和管理經驗,國際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國內零售企業并沒有像當初擔心的那樣被外資零售企業吃掉,而是已形成國美、蘇寧、百聯等千億規模的大型零售企業。
裴亮:在開放的過程中,本土零售企業通過業態上的模仿,在前端促銷、物流技術等方面學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本土企業堅持區域化發展戰略,低成本、低投入、快速形成規模的特點比較突出,這一方面不同于外資。這是本土企業應該堅持的、很成功的經驗。
祖國丹:如今,中國入世已經十年,非但沒有一家外資零售商能夠一家獨大,相反,國內零售企業還通過不斷學習新鮮理念,形成了多家規模空前的大型零售企業。不過,這不意味著國內零售企業已經將外資零售商先進的經營理念都學到手了。目前,國內零售企業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提升,國內企業在一些零售業態上還有短板。
反方
“只學到皮毛應該反思”
陳立平:零售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放開尤其是入世這十年,前五年是膜拜,現在基本是模仿階段。
國內零售企業從店面形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基本是模仿歐美國家的過程。目前零售企業以入場費為核心的盈利模式是從歐美企業學習的,聯營模式則是從日本學習的。
零售業的重點沒有放在經營上,而是入場費。商品的精選技術、運轉技術欠缺,企業盈利不是靠商品周轉賺取的。應該看到,國內零售企業在模仿過程中也有創新,如農超對接、聯營制等方面都是零售企業在摸索中的創新。現在國內零售企業開始從模仿走向自立。
裴亮:現在本土企業的運營效率與外資差距比較大,這有自身投入不足的問題,只學到表面,這是企業要反思的;另一方面本土企業與外資起點不同,融資能力、融資環境等方面有差距,制約了其長期投入獲得后續發展。這也是比較突出的。{page_break}
關鍵詞:渠道控制
21世紀的商業競爭是渠道之爭。外資零售巨頭站穩國內一線市場后,開始布局二三線城市,國外品牌也被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奉為座上賓,當百姓對外資趨之若鶩之時,我們的流通渠道和商品是否已開始過多依賴外資企業,渠道終端的力量對比是否會危及到整個產業鏈?
正方
“任何外資都不可能占領全國市場”
黃國雄:引入外資必須要考慮哪些地方有承受能力、購買力,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地區盲目發展。雖然在入世十年過程中確實有一批零售企業經不起沖擊倒閉了,但這與企業自身有一定關系,現在有一批企業已經成長和發展起來了。并且,中國市場是中國人的市場,不要擔心外資進入會占領國內零售市場。中國市場的承載量大,任何外資都不可能占領全國市場。
洪濤:過去十年,我國引用外資并不多。2000年-2010年11年來,批發市場與零售業引進外資39051個,占全國項目總數的10.6%。但是累計使用外資金額267.4億美元,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3.4%。引進外資項目數雖然占10.6%,但實際利用外資占比較低。從企業角度看,沒有哪一家外資可以控制中國的零售渠道,它的地位和作用難以與本土的特大型企業比較。
商業對外開放已經有19年,即將出臺的國內貿易發展與規劃仍然堅持改革和開放。開放并沒有到頭,今后的改革會堅持“放而有度,管而不死”的政策,選擇資金、技術、管理、區域等領域開放。對外資要改變過去超國民待遇,要進行國民待遇管理。對沃爾瑪、家樂福等采取了系列嚴格規制和管理,過去把它當客人,現在把它當自家人。只是加強管理,而不是歧視。
反方
“渠道有被外資控制的隱憂”
吳堅忠:零售業開放是否過度不好下定論,但是內外資零售企業的力量對比顯而易見。連鎖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整合和并購,就會涉及到企業的資金和管理實力的較量,以區域發展為主的本土零售企業無法與外資相比。
零售企業關系著渠道流通,如果外資通過并購控制流通渠道,再反過來控制消費品行業的話,就應引起注意。
裴亮:在一些重要領域,外資的擴張速度和形成規模會更加強勢,本土企業會進一步萎縮,比如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以及服裝零售渠道,這些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以大眾類綜合服裝零售為例,此前鱷魚等發展較好的品牌已被ZARA、H&M、優衣庫等外資品牌取而代之。很多本土服裝品牌在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這需要相關部門具有前瞻性地關注這一問題。但是,外資不會形成壟斷。因為外資之間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也比較激烈,同時本土企業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優勢,外資在各大區域不可能形成壟斷地位。
陳立平: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來衡量外資的占比是不科學的。應該更關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賣場、便利店等業態,在這些業態中外資的占比是很大的。{page_break}
關鍵詞:公平競爭
面對洶涌而至的外資零售業,我們是應該讓零售市場更加市場化,還是適當引導本土企業的發展?
正方
“有針對性地扶持本土企業”
洪濤: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我國將培養零售額超過2000億元的特大型零售企業。
裴亮:扶持本土大型零售企業發展,可以改善流通效率。本土零售企業在融資渠道上不是很有利,短期融資比較少。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本土企業的資金實力難以與外資相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本土企業的發展。
黃國雄:我國商業以中小企業為基礎,同時扶持大型企業發展,但是要關注社區、微小商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消費層次明顯分開,不同業態的服務人群不同,分工各有不同。大型商場不能代替小企業在城鄉中的作用。
反方
“應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裴亮:在零售業開放的政策層面,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值得反省。
陳立平:我們更應該考慮為企業提供公平的外部競爭環境。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在引入外資時給予超國民待遇,而地產開發商為了縮短養商期,也傾向于與外資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商業地產商主導了網點和業態的配備,導致部分地區商業網點競爭過度,而一些地區卻存在商業盲點,居民無法享受到商業網點的便利性。
商業規劃或政策監管缺失是零售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畢竟商業具有很強的社會和城市功能。在商業規劃中,政府更應該做好裁判員的角色,確保公平競爭,業態合理布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