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貨依舊生意淡去
9月24日,周六,早上7點35分,記者來到了天津商鋪已經開門營業,卻沒有多少顧客光臨。幾乎每一家賣包、皮帶、錢包的店鋪都在銷售標注著LV、GUCCI、PRADA、BOSS、鱷魚、老人頭等品牌LOGO的貨品……一片“國際大牌”的海洋。
“超A貨”能進專賣店?
在洋貨市場的其中一個市場群——新洋市場的入口處,是一個主營名牌包的商鋪,店主是40歲左右的中年女子,她上下打量著記者問道:“你是干什么的?”記者隨意拿了一個GUCCI的包詢問:“我看看包,這一款怎么賣?”
“一千二。”包的做工還算精細,但是接縫處明顯有瑕疵,“一千二?怎么張嘴就來呀,這包是正品嗎?我想買正品。”“正品可得7、8千吶。”“太貴了,7、8千我能在專賣店買了。那這款包不是正品了?”
“這是超A貨,1:1A貨,和專賣店銷售的一模一樣,而且還是最新款。”店主毫不掩飾地說完,指著其他幾款包說:“這些就便宜多了,幾百塊就可以了,你得看是什么貨,盡管都是仿貨,但也存在質量差別的嘛。”
在后來的采訪中,記者得知,這里的店主都會很坦率地承認自己販賣的是仿貨。某販賣名牌皮帶和漁具、小飾品的攤主也是如此。記者在詢問一條BOSS皮帶價格的時候,攤主非常坦誠地說:“60元,這么便宜,肯定是仿貨啦。”這位攤主姓張,張先生得知記者的身份后并沒有掩飾自己販賣仿貨的行為,這引起了記者的好奇,他告訴記者:“專賣店都賣假貨,我們有什么可怕的?”有很多外地的品牌店從他們這進貨,現在的仿貨完全可以以假論真,拿一款超A的仿貨配上專賣店的包裝盒、包裝袋,根本看不出是仿品,而且,消費者很難辨別出真貨與仿貨的區別。{page_break}
仿貨的困境
在張先生和記者交談的過程中,臨近的幾個攤主也都圍過來,他們似乎都很閑。“你們賣仿貨,沒有人來查嗎?”對這個問題,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查啊。”張先生說:“每天工商局的人都會來查。他們來的時候,我們只能把‘名牌’的東西都收起來。”他指了指旁邊的漁具和小飾品,“只賣漁具和飾品。”記者注意到,幾乎每個攤位都有仿貨區和“國貨區”兩種商品區,“國貨區”中的商品均為無大牌LOGO的商品。“沒辦法,為了混口飯吃,我們也是沒辦法呀,他們每天來查也造成了我們這客流量的減少了。生意太不好做了。”一個身材魁梧的大哥接著張先生的話說。
“以前,7點半到8點半之間會有很多顧客,你看看現在,幾乎沒有人,要不我們可沒有時間和你閑聊。”張先生的話得到另外幾個攤主的贊同。在洋貨市場經營了7年的某攤主眼里,洋貨市場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告訴記者,前年以前的生意都還算不錯,但從前年開始,人流量慢慢減少,各地仿貨渠道的盛行以及網購的紅火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這里的繁榮。
“既然生意這么慘淡,還得偷偷摸摸地經營,你們有想過解決辦法沒?比如品牌授權。”記者問。
“品牌授權?想都沒想過。我們這樣的小本生意怎么可能申請品牌授權啊。那些把仿貨賣到幾千元的商戶倒是可以去這么做,我們沒有這能力。”張先生道出了大家的想法。
“那有想過不賣仿貨,只賣國內企業生產的質量好一點的商品呢?”
一個商戶指著自己的柜臺很無奈地說:“我這有賣啊,但是一般來這逛的人都是來買‘名牌’產品的,他們幾乎都不正眼瞧‘非名牌’產品。”
“哎……我看我們這也差不多要拆了,很多商戶做不下去早關門了。”張先生們未來的計劃,大多是把貨品甩賣,再去找個地方打工,這里的生意不做了。
沒有美好的遠景,沒有能力轉型——塘沽洋貨市場賣仿貨商販的尷尬境遇也許正預示了仿貨的未來。已過了而立之年的塘沽洋貨市場今后該何去何從?在這個市場中謀生的人們,他們的未來將是怎樣?是個值得好好琢磨的事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