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棉價!品牌服裝企業笑,紡織企業煎熬
“還好,我們還活著,還有口氣在。終于等到棉花價格見底了,希望之后可以穩中有升。”浙江鑫浪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范俊峰接受記者采訪時,一連發出了幾聲嘆息。當天,是國家啟動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的第一天,范俊峰樂觀地預測政府的最低保護價政策將對穩定棉價起到作用。
在過去的一年里,受棉花大起大落的價格行情影響,其上游紡織企業也經受重重磨難,坊間流傳大量中小紡企面臨生死關。但頗為詭異的是,服裝企業似乎并未在這場價格游戲中受到牽連,反而逆市提價。
漲也死跌也死
從今年二月棉價見頂后,三月底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的一紙預案將高燒棉價迅速降溫,此后便進入了“跌跌不休”的梅雨時節。到八月底,棉價已跌破國家的臨時收儲價每噸19800元,下跌幅度接近5成。
“我們紡織企業受此影響巨大,小廠都停工了,大廠還能勉強支撐”,范俊峰激動地說,“去年整個行業確實賺了不少錢,同行們笑到嘴歪了,但一轉眼又叫著要上吊了。”
棉花跌價原本對下游企業是利好,但一切毀于人的貪婪。僅僅在一年前,棉花市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棉價可以用“漲瘋”來形容,幾乎一天一個價,高漲的棉價曾使一批實力弱小的棉紡企業破產倒閉,但也因此使另一些膽大的棉紡企業發了大財,他們鋌而走險占用生產資金囤了大量棉花,一轉手就能賺一筆,但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突然遇到了今年三月的天花板。“我前一個月買的棉紗,下一個月去賣每米布要虧兩三塊錢,再等一個月又要虧三四塊錢??赡玫绞掷锊毁u心里更慌,不知道棉價會跌到什么程度,賣與不賣都是虧。”范俊峰告訴記者,當時囤貨量大的企業生產出來的棉紗都賣不到當時買棉花的價格,市場總嫌貴,而很多棉紡企業手里都有至少兩個月的庫存。
據了解,業內不少大型企業也受到影響,比如華芳紡織、鳳竹紡織、魏橋紡織等企業,手里都有不少高價棉,這直接影響著他們在來年的采購意愿。坊間甚至流傳華芳紡織重組可能就是因為棉價而止步。
市場信心恢復需要時間
“國家啟動棉花臨時收儲價格,將按此價托底收購,會給棉農吃一顆定心丸,也間接確定了今年棉花價格的底線。”兵團棉麻公司總經理梁東亞對棉價今后的走勢顯得很有信心,他認為從現在起棉價會呈現出一波緩慢上升的走勢,但考慮到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資金面和政策面的利空,棉價上限應該不會超過今年二月棉價的頂峰。
“我們目前沒法判定走勢,今年的棉價太詭異。”山東一棉紡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紡織企業不怕棉價高,就怕棉價不穩定,只要棉價穩定下來,棉花銷售量也會始終保持穩定的狀態,賣方和買方都能根據自己的庫存和資金狀況去適時地買進賣出,市場流通相對順暢,而不是在價格不穩定時迷茫地去分析各方面因素。
但也有人對棉價今后的走勢甚至整個棉紡市場的行情都顯得信心不足。
記者采訪發現,部分行業人士由于受棉價劇烈波動影響太深,有談棉“色變”的情緒化傾向。廣東一紡織企業老板在接到記者電話時,一聽到關于棉價的話題,立刻變了臉,激動地說:“都要死了,還談什么(影響)。”并狠狠地掛斷了電話。
新疆某紡織管理部門負責人也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他說:“這個話題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我不能跟你說,我要是說得不好,將影響非常大,我肯定會被罵。”新疆是我國的棉花基地,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棉農經歷了大喜大悲,某種意義上,新疆棉花及紡織市場是整個行業的縮影。
綜合來看,悲觀派的理由有幾點:一是盡管有政策收儲價托底,但需求并不旺盛,企業訂單減少將制約著行業的景氣程度;二是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人民幣升值、信貸資金緊縮和成本上升等因素,行業增長腳步在放緩;三是包括中國在內,今年全球產棉國都出現豐收,棉花供應量遠大于需求量。因此,展望后市,棉價及棉紡市場依然面臨不確定性。
服企置身事外玄機
今年五六月份左右,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的2011年秋冬訂貨會召開完畢,從多家企業的訂貨會上陸續傳出秋冬新品將漲價的消息,其中李寧、361度、安踏等運動品牌漲價的傳聞更是被炒得沸沸揚揚。
服裝企業產品漲價的消息令多數紡織企業很不爽,范俊峰說:“我們上游在煎熬,為什么他們可以置身事外?不僅如此,他們聽到棉價跌了,在采購布匹時就拼命向我們壓價,而他們反而漲價,什么道理?”{page_break}
而在服裝企業那里,卻有另一番解釋。北京格格旗袍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金喬表示,今年服裝價格上漲原因不在于原材料,而是由于勞動力成本和交通運輸費用的增加。王金喬告訴記者,實際上棉價不過是服裝價格構成中的一部分,占比不到20%,而今年的人工成本在以80%的幅度上漲,因此棉價下跌根本無法影響到服裝價格。
除去種種外因,我國棉紡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也被頗多詬病。紡織業的產業鏈屬于棗核型,處于產業鏈兩端研發設計環節與營銷服務環節的企業較少,處于中端制造環節的企業眾多。制造環節利潤較薄,受成本制約最大,也最容易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尤其是棉紡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整體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有風吹草動,其對下游的議價能力相當弱,這也是為什么棉價下跌后,棉紡企業反而虧損嚴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品牌服裝的價格早就不用成本來衡量了,只要保持品質,即便提價,顧客也會接受。”王金喬建議說,紡織企業應該向品牌服裝企業學習,通過科技研發、品牌塑造來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自身在產業鏈條中的議價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