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場的經營弊端 不打折日子不能過
商場一波接一波密集而頻繁地促銷,一方面迎合了消費者愛打折的消費心理,另一方面也助長了消費者“不打折不出手”的消費習慣。
無須等到重大節點,價格戰就已硝煙彌漫。你做“滿68減38”,我做“滿58減38”,你做“300送298”,我做“200送180”……比比看,誰的門檻更低,誰的力度更大。一紙“明碼實價”的規定,實際上是截斷了商家“價格戰”的習慣。而國內商場經營的弊端,也由此浮出水面。
打折怪圈 商品價格越標越高
“我的個乖乖,一件普通的襯衫,就標800多,一條牛仔褲,動輒上千元。”王小姐今年逛商場發現,衣服標價真是越來越高。不少消費者都和王小姐有一樣的感受:衣服標價太高,不做活動絕不出手。
商場也沒讓消費者失望,促銷活動基本一年四季不停歇,有的品牌甚至是一上架就開始打折。一家女裝品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他們統計發現,現在購買正價商品的消費者,不到整個客群的20%。在全民要打折的背景下,誰家的力度大,誰家的門檻低,成為商家競爭的焦點。
“你看一般的商場活動,都打到5-7折,甚至更低。如果商家‘明碼實價’,打折的這個空間從何而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迫于零售終端的強勢,上游廠家只能配合這種大力度的打折。但要保障利潤,上游只能在價格上不斷加碼。“這就造成了業內的一個打折怪圈,上游價格越標越高,下游打折越打越猛。”
扣點盈利 商場經營能力待提升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百貨行業出現價格虛高、消費者不打折不買的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經營模式。
目前大多數百貨公司都實行“聯營模式”,即百貨公司引進品牌廠商、由后者經營、向前者支付一定比例的銷售額“返點”作為回報,且接受前者日常管理的一種經營模式。
在這種模式之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且商品的定價權、營業員等均屬于供應商;供應商為圖更多利潤勢必存在加價銷售傾向,而百貨公司出于“扣點”之需也不會痛下狠心將“問題企業”趕出去。
而且,這種模式導致各大商場品牌的重疊率很高,百貨商場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嚴重,這樣一來,價格就成了商家之間競爭的主要砝碼。
市場突圍 百貨商場需謀變
“物價局其實是給南京商家提了個醒,除了價格,你的軟服務在哪里?你的貨品特色在哪里?”山西路百貨副總經理徐總接受采訪時表示,南京市場一直是華東區的“價格盆地”,要走出這個盆地,商家要在自身的經營能力上下功夫。
“客觀地說,不管是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還是市場的成熟度,恐怕一時間還很難做到‘明碼實價’。”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不過,這一定是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商場必須謀求變化。
“商場沒有動腦筋去研究市場,組建自己的買手團隊,買斷經營商品,形成特色經營,吸引目標客群。而是采取簡單的方式,偕同上游廠家壓價,使商業競爭停留在初級的‘價格競爭’上。”南京問策商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曉晴表示,商場應該反思自身經營方式。
一些專家坦言,歐美現在流行的“買手”模式也值得國內的百貨商場借鑒。現在的扣點式業態商場能得到30%的扣點,如果“買手”模式做得好,商場會有60%以上的利潤空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