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開發超仿棉產業聯盟要同甘共苦
8月16日,由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技術項目——“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以下簡稱“超仿棉支撐計劃項目”)啟動推進會議在北京召開,各承擔單位向聯盟遞交了專題任務書。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指出,超仿棉項目不僅要實現技術、項目的重大突破,更要形成一種有效的技術創新模式。他提醒相關單位,要充分重視項目多個階段的攻堅任務,并呼吁產業聯盟同甘共苦,發揮各自優勢,使超仿棉項目切實創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鄭植藝,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理事長趙強,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巡視員李新南,以及來自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國石化、桐昆集團、榮盛集團、上海三槍、銅牛股份等項目承擔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杜鈺洲在會上指出,超仿棉與以往的仿棉產品有本質區別。以往化纖仿棉主要通過纖維表面輪廓仿造或后整理等手段實現,纖維本身性能沒有變化;而超仿棉要求既要克服落后于天然纖維的性能,又要鞏固優于天然纖維的性能,通過攻關實現系統性仿真技術的突破,使纖維本身具有吸濕排汗、可染性好、阻燃抗熔滴等性能。
據了解,超仿棉支撐計劃項目于今年4月經科技部批準立項,由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儀征化纖、金輝化纖等20多個優勢單位共同承擔。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是項目的集成單位。該項目開發強調科學性,其技術基礎是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纖維材料設計學,強調差別化、功能化系列技術的整合發揮,強調聚合、化纖、織造、染整技術的相互融合。
杜鈺洲認為,開發超仿棉之所以成為紡織行業“十二五”的重要任務,是因為其能夠彌補棉花等天然纖維的巨大缺口,能夠順應人民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能夠提升化纖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他特別強調要可靠、扎實地分階段推進項目,適時制定測試方法與指標,制定相關標準,為規范市場奠定科學基礎。
“超仿棉”是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紡織產業的具體體現。201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達到4130萬噸,其中化纖占70%左右。同時,中國滌綸產量占世界滌綸總產量的70%以上。近10年來,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滌綸產量下降了24.7%,而中國增長了3.9倍,成功地承接了世界化纖產業的轉移。在如此龐大的規模下,找準產品開發應用、產業升級的方向非常重要。當舒適、健康日益成為消費主流,而天然纖維的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時,開發化纖超仿棉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與國外產品相比,中國化纖產品的附加值仍然較低,常規產品所占比重仍然較大。杜鈺洲列舉了一組數據:2010年,中國出口滌綸長絲的均價為2792美元/噸,進口均價為3974美元/噸,進口價格高于出口價格42.34%;出口滌綸短纖均價為1678美元/噸,進口均價為1975美元/噸,進口高于出口17.7%。2010年,國內滌綸長絲織物出口均價為0.9597美元/米,進口為1.7美元/米,進口高于出口77.39%;短纖織物出口均價0.866美元/米,進口均價2.08美元/米,進口高于出口1.4倍。
2010年,化纖服裝出口均價3.46美元/件,進口均價為13.15美元/件,進口高于出口3.8倍。即使排除一些客觀因素,國內化纖產品附加值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十二五”實現800萬噸超仿棉的目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化纖產業的整體水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