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服裝產業謀求復興
石獅是個個性色彩濃厚的沿海城市。23年前,它從一個農村集鎮一躍升格為省轄縣級市,這在偌大的中國,至今絕無僅有。
曾幾何時,服裝成了石獅的代名詞。"鋪天蓋地萬式裝,有街無處不經商"便生動地反映出當年石獅城服裝買賣的繁榮。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昔日靠"賣"服裝起家的石獅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板塊的重要集中地,生產的休閑裝、茄克裝約占全國四分之一,運動裝、童裝、內衣出口也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全市現有服裝企業7000多家,年產值200多億元,產量達5億多件(套),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4000多個,另有紡織企業1000多家、漂染企業100多家、輔料企業1000多家,各類休閑面料占全國同類品種的50%以上。
"然而,石獅服裝雖然總量巨大,但其企業規模偏小,在全國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原先遍及全國各大商場風光無限的‘石獅專店專柜‘早已消失,風光不再。相反地,當年尚不及石獅的溫州、常熟服裝,現在卻如日中天。"泉州紡織服裝商會會長周少雄說。
這位被稱"閩派"服裝領軍人物的七匹狼集團年輕的董事長同時強調說,"石獅服裝業的興衰軌跡是很明顯的,它是個典型樣本,對國內其他服裝板塊的發展很有思考的價值。"
橫空出世
上世紀80年代,石獅服裝以款式新穎、種類齊全而聞名全國。當時只有區區幾平方公里的石獅城區雖是石板路和塵土路,卻形成18條商鋪,許多商鋪還是用木板和竹子搭蓋而成的。然而每天前來批發服裝、小商品或慕名前來購物的國內外客商超過六七萬人,"全國跑石獅""萬商云集"之說由此而來。
"那年頭,凡做服裝生意的,必跑兩個地方,一是廣州,另一就是石獅。那時的石獅市場真是充滿活力,時時處處都有賺錢的機會。"回望早年石獅,周少雄無限感慨。
石獅大帝集團副總經理呂锜談起當年石獅服裝市場的盛況時,同樣不勝惆悵。"泉州服裝的很多大品牌或國內一線品牌,比如勁霸、利郎、七匹狼、柒牌等等,當初都是從石獅起家的,他們的第一桶金皆在石獅挖取,即使國內的幾個重點服裝生產區域,早期同樣受益于石獅市場。"身為新生代的閩南企業家,1984年出生的呂锜在新加坡求學六年后,目前正在繼承和光大父輩的服裝產業,其心態極其開放。
事實上,當年出現"全國跑石獅"現象之前,已有"石獅跑全國"的說法。
那個時期石獅人如何開拓全國市場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從1990年開始,這個年輕城市的年輕政府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辦法,不時組織服裝廠家到全國各大城市舉辦服裝新產品展銷會,市長帶隊"親征",讓企業家備受鼓舞。
從此,享譽全國的"石獅服裝專賣店"或是"專賣柜"便在各大城市的大百貨商店落地生根,生意興隆,引人注目。同時,石獅人還通過海外僑親建立外銷渠道,在海外設立了1 6 0 多個商貿機構,在全國沿東北至西南的邊境上設立2 7 0 個邊貿點,石獅4 0 %的產品出口外銷到3 0 多個國家和地區。
"那時,政府帶著我們去全國各大城市‘洗城‘,我們推銷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石獅服裝很快有了名氣,石獅也吸引全國的眼光。"石獅紡織服裝同業公會會長、野豹童裝公司董事長蔡東升說。
石獅服裝產業的崛起和興旺引發國內業界的關注,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授予"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稱號,下轄的靈秀、蚶江、寶蓋三鎮和鳳里街道辦事處也分別被命名為"中國運動休閑服裝名鎮""中國西褲名鎮""中國服飾輔料名鎮""中國童裝名鎮"。
光環褪色
然而,大浪淘沙,逆水行舟,石獅的服裝產業歷經潮起潮落。{page_break}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石獅的服裝企業越來越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一枝獨秀"變成"狼煙四起"。浙江溫州、遼寧大連、廣東虎門、江蘇常熟等地的服裝業迅猛發展,對石獅形成逼迫之勢。
大連1989年率先開辦國際服裝節,這個服裝節現已成為國內行業中聲譽最高的一個國際性經濟文化盛會;虎門憑借地處穗、深、珠和粵、港、澳經濟走廊交匯點的優勢,先人一步了解到國際服裝市場的動態變化,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數百個商標;常熟擁有服裝服飾企業4000多家,一大批企業還專門為世界名牌加工生產。國內休閑裝市場在常熟等地憑借低成本的生產擠壓石獅產品的銷量;正裝市場的相對萎縮也促使溫州、寧波等地的傳統正裝企業也向休閑便裝轉型,對石獅休閑裝產業形成強有力的挑戰。
全國服裝產業的格局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劇變。石獅服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場占有率曾高達95%的石獅童裝一路滑落到不足5%。蔡東升經營的野豹童裝是石獅童裝的代表之一。"我們從1990年開始向全國鋪貨,到了1998年幾乎完全撤出。當時的心情,真的是五味雜陳。"
其實,石獅服裝業的老板們心里都明白市場為何轉向。"過去是‘人無我有,人變我快‘,現在卻是‘我有人有,我變人快‘。北邊的浙江、蘇南,南邊的廣州、深圳,他們的價格、款式、質量、面料,石獅哪一項都不占優勢,甚至處于下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員說。
國內市場受挫之后,石獅服裝企業把視線轉向國外。然而,他們的出口服裝大多以替人加工為主,"量大價賤",大筆利潤都被中間商賺走,石獅企業僅獲得微薄的加工費。更為甚者,不少服裝進入國外市場后,大都在"跳蚤市場"賤賣,最終形成"獅造"服裝只能在低端市場打轉的不好印象。
一些小企業加工的服裝,因質量達不到要求或對方過于挑剔,導致毀約現象時有發生。這類制作簡單的服裝只好"出口轉內銷",卻又進不了大商場,只能與其他低檔服裝一樣或進入"地攤"或堆進倉庫。
這期間,石獅服裝業不僅產品遜色,原先交易紅火的市場亦受影響。對此,周少雄說,"多年來石獅用一種小城市小城鎮萬街都是商的小格局來營建市場,錯失了興建大市場的機會,而此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很快形成氣候,石獅呢,既沒有形成大格局的市場,早年的批發市場也沒有完全抓住,當國內其他服裝市場崛起之后,即與石獅平分秋色,甚至被常熟、鄭州超過,原先他們是二級市場,石獅是一級市場,現在位置顛倒。"
四大硬傷
梳理石獅服裝業發展歷程的成敗得失,周少雄、蔡東升、呂锜等都不約而同地提及產業成長中的"硬傷"問題。
首先是規模問題。石獅產品受冷遇的背后是企業的"力不從心"。周少雄認為,"石獅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幾十個人、幾百個人的廠;而在國外或者國內更發達的地區,這種企業的規模都是上千、上萬人。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訂單經濟‘造就了生產基地,但同時也存在做大做強的瓶頸問題。"
以往石獅的企業通過香港接單比較多,規模大一點的自己去參加各種大型交易會,直接接洽客戶。現在看來,規模是一個很重要的籌碼,規模太小,一個單的生產周期就長了,一個客戶你做得下來,如果多幾個就沒辦法了,到最后,原來那個都會丟掉。
彭田村是石獅市生產運動休閑服裝相對集中的地區,全村有大大小小運動服裝生產企業200多家,但真正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不足10家,正可謂"星星多,月亮少"。
其次是家族式管理問題。在談到彭田村存在的危機時,蔡東升一語中的:石獅的服裝企業大多數為家族企業,家族式管理已經成為石獅企業的"通病"。
"他們基本上是全家上陣,兄弟當老板,姐妹管錢財,兒子管營銷,關鍵部門都是自家人把守;他們想引進人才,又對人才缺乏足夠的信任,放不開手腳讓人才去干;再者就是企業各自為戰,缺乏合作精神,老板之間很少交流。"
蔡東升所說的這些當初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便成了最大的問題。國外的研究資料表明,家族企業的壽命,一般為23年左右;家族企業能延續至第二代的,僅為39%;能延續至第三代只有15%。石獅的家族企業,如今正面對著這樣的生死之坎。
"家族企業要過的坎,是將家族式管理,轉變為以契約和財產為基礎的專業化公司。此外,家族人員參與太多,必然影響到職業經理人的發展空間。"周少雄說。{page_break}
第三是研發及創名牌的問題。設計本是服裝業的靈魂和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長期以來,設計卻是石獅服裝業的軟肋。石獅的幾個一線品牌之間在產品風格上并無明顯區別,產品的同質化導致本地區內部競爭加劇,這對整個區域產業的發展極其不利。
品牌缺失也耐人尋味。石獅服裝界對此有兩個極端反應,有人為自己當年沒有打品牌而惋惜;有人對品牌這個概念漠然,覺得企業沒有做到那么大考慮這個問題沒什么意義。
周少雄說,"以前都是模仿創品牌,找明星打廣告就行了,手法比較簡單。可現在創品牌,消費者看重的是品牌的內涵和文化,這就要求企業如何保證品牌的品質。"
第四是政府的引導和推動的問題。蔡東升說,石獅的一些服裝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分散精力涉足別的領域了,其實他們的基礎并沒夯實,結果"老本行"丟了,新拓展的項目又不順利。對商人來講,就是在商言商圖賺錢嘛,這時政府的規劃和引導就特別重要。
健健集團總裁助理魏然則期待政府在用工環境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前幾年,石獅一廠兩三百個工人集體跳槽溫州,后有媒體報道"誰趕走石獅十萬外來工?普遍拖欠工資釀成惡果"。對此,魏然說,"企業的行為有時是很短視的,超時間和超強度的工作就是為了更多的利潤,但物極必反,最后造成石獅勞工短缺。類似這些,政府就該有力地干預,但我覺得這種力度不夠。"
從2003至2005年這段時間,石獅很多比較有名的品牌,比如斯得雅、卡賓等等,都移到廣州。"作為一個城市一個政府,或有你的發展思路,但我們企業也有自己的成長過程,當我們的發展遇到瓶頸,我們需要的一些資源當地能不能有效提供時,我們就會考慮企業的總部經濟要不要移出去的問題。"呂锜說。
謀求復興
如今,重振服裝產業已經成為石獅眼下及"十二五"期間的"頭等大事"。
去年以來,徘徊和沉寂多年的石獅重現熱鬧景象??偼顿Y20億元、占地1110畝的國際性服裝物流配送中心、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石獅服裝城,歷經八年建設之后,其配套及功能如今完全到位,實現了當時創建者、時任石獅市委書記、現任泉州市長李建國的初衷,即"推動石獅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及營銷城市的重要載體。"按規劃,石獅將以"服裝城"為形象軸心,重新定位為"國際輕紡城",提高區域市場的高端競爭力。
石獅市長黃南康表示,石獅紡織服裝產業經過20多年培育,目前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涵蓋紡織、漂染、成衣加工生產、輔料生產、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年產值超300億元,產業集群優勢明顯。
"去石獅辦服裝廠,不用帶什么東西,只要帶錢就行了。"業內的這一形象說法,反映出石獅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要素齊全的實際。對此,呂锜頗有感觸,他說,"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什么把‘休閑服裝名城‘的稱號給了石獅,就是因為這里有很好的產業鏈及市場的底子,應該說,石獅的振興還是大有希望的。"
據黃南康介紹,石獅率先在全省成立科技獎勵基金,設立1000萬元的年度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扶持產業創新企業,對企業設立創新或科研中心的給予獎勵;圍繞紡織服裝主導產業等,投資2.3億元建設全國首個縣級紡織服裝ASP公共服務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同時,石獅作為兩岸紡織服裝產業對接的重要平臺,正在強化后ECFA時代兩岸的產業合作。
黃南康特別強調,打響石獅品牌和打響石獅名片不可偏頗,因為走品牌之路是企業發展的捷徑,而提高石獅的知名度是為了贏得企業的發展空間,兩者應該互動共進,相得益彰。為此,他極力鼓勵企業上市和發展總部經濟,推進產業和城市的轉型升級和良性發展。
從去年10月上任至今,黃南康主持連續召開了三場企業大會,召集三四百家紡服企業,與老板們面對面專題商討上規模、上市、創新等問題,一些配套政策也隨之出臺,讓人感受到石獅重振服裝業雄風的氛圍。
2005年加盟健健的魏然說,她是一天天看著服裝城蓋起來的,這個空曠的現代建筑,前些年顯得冷清。"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情況有了變化,政府的力度特別大。以前不愿搬出舊區的商鋪現在統統遷移過來了,市場很快興旺起來。還有,今年的‘海博會‘(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也辦得特別好,有內容有層次,很有些國際性展覽的感覺了。"{page_break}
魏然所言,呂锜同感。他說,"現在書記和市長的確常到企業調研,找我們談話,掌握企業真實的情況,明顯地感覺到政府又要把產業做大做強的一股氣勢。"
不過,站立于行業制高點上的周少雄則認為,石獅服裝業不僅要站在全國的角度,更要站在全球資源配置的角度來思考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畢竟,這里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跨國采購的首選地。石獅仍然有很多的機會,關鍵是城市和產業都要打開視野,形成大的格局,那么,石獅的前景依然光明,石獅的服裝將重現風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