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轉移 河南產業集聚區受青睞
凸顯勞動力資源優勢
目前,淮陽縣產業集聚區內匯聚的40家紡織服裝企業中,來自我國東部地區的有18家,省外其他地區的12家。2010年,集聚區內紡織服裝營業收入10.5億元,增幅達156%;從業人員6860人,增幅達125%。
在紡織服裝、塑料制品、農副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的強力推動下,淮陽縣產業集聚區2010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區內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0.5億元,同比增長98%,新增就業崗位6000多個,被評為“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之一。
地處黃淮平原腹地的淮陽沒有礦產資源,至今仍是個國家級貧困縣。沿海服裝產業看中淮陽的究竟是什么?
最大的優勢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寶龍鞋業負責人說,人力成本最起碼占其總經營成本的15%以上。而甌迪威服飾的負責人分析認為,勞動力在生產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高達60%!
現在,內地企業也面臨招工難的問題。淮陽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師建峰介紹說,集聚區去年引進的5家大型紡織服裝、制鞋企業,用工需要上萬人。入春以后,有關部門通過發手機短信、入戶登記調查、舉辦大型招聘會等多種形式,為企業招工8000多人。
其次,是越來越優化的環境。除了很多地方都擁有的政策、土地、稅收等優惠外,淮陽人精心裝扮的自然環境之美成為招商的妙招。
產業充分對接浮出水面
招商如何才能收到實效?
淮陽縣號召的是“全民招商”。多次參加過招商活動的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康宏總結說,招商行之有效的途徑有三個,而且都和產業實現對接有關:
一是通過原有產業基礎招商。像產業集聚區內河南聯塑,就是在原來小有名氣的華林塑料基礎上,被國內最大的管道企業廣東聯塑兼并重組的。
{page_break}
二是依據當地熟練的勞動力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招商。縣里敢把服裝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就是在務工經濟中培養和涌現出一大批產業工人。在浙江西塘鎮一地,就擁有淮陽籍的服裝從業人員8000人。而在溫州甌迪威一家企業,300名工人中一半來自淮陽及人口稠密的周邊地區,僅淮陽一地就有50人,而甌迪威的落戶淮陽,更與其副總杜偉身為淮陽女婿、兩口子原來均在溫州甌迪威供職直接相關。
三是依靠協會招商。2009年下半年以來,省服裝協會先后舉辦了赴溫州、青島、虎門等一系列招商活動,提供了越來越寬廣、針對性越來越強的平臺。行業協會懂行,且便于與各地商會聯系,居中調停,招商渠道很舒暢。
外來企業落地后,產業對接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浮出水面。
首先是由于產業鏈延伸中的“瓶頸”尚待消除。對淮陽乃至河南其他地方的服裝產業來說,印染配套能力、原材料采購和運輸的制約依然突出。由于印染立項困難,所以沿海企業在內地的服裝加工只能是半成品。加上多數生產屬于外貿“訂單式生產”,往返之間的物流為印染之外的另一“卡脖子”地段。
甌迪威副總杜偉訴苦說,往溫州送貨,淮陽和周口沒有直接的物流,還得繞道鄭州。20多個小時的車程,用溫州廠里十幾噸重的大車裝不滿,不劃算。末了,還得自己訂制運貨車解決問題。
再一是生活服務體系的配套問題。為了爭取時間,淮陽縣產業集聚區的一些項目采取“邊審批、邊建設、邊生產”的辦法,促成了一批項目盡早開工。例如,甌迪威去年夏天開始考察,10月份立項,今年正月初九便正式投產。隨之帶來的問題是職工住房、娛樂設施跟不上。據統計,50%的職工住在廠區。
據淮陽縣產業集聚區主任師建峰介紹,集聚區內投資數千萬元,集行政辦公、商場、銀行、餐飲、洗浴、健身、文娛于一體,占地2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估計今年夏天便能部分交付使用。至于職工住房,一是在集聚區內按揭和優惠價格建房售房,二是按照縣政府新出臺的扶持辦法,對集聚區內的優秀務工者提供經濟適用房。
{page_break}
承接的機遇稍縱即逝
據報道,由于服裝出口的利潤率已低至2%~3%,加上做產業很辛苦,溫州等地的大量游資已轉而去炒房、炒煤炭、炒棉花等。
省服裝協會常務會長李剛認為,河南人具有勤勞的傳統,河南紡織服裝的春天正在來臨。
歷數現代產業,世界上從美國到東南亞,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原先是靠紡織服裝工業起家的。李剛認為,在消費品工業中,服裝是一個常新而常盛的產業。中國人的服裝消費尚不足歐美的一半。而在擴大內需、保持增長方面,目前65%還是靠外貿和投資,消費能力明顯不足。而要提升消費水平,就要大力發展服裝一類勞動密集型的富民產業。從增長收入看,如果一個服裝工人每年賺1.5萬元,她創造的年產值應在15萬至20萬元之間。人口9000萬的廣東,服裝產業占全國的1/4;而人口過億的河南,服裝產業僅占不足2%的比重。因此服裝產業完全有潛力成為繼食品工業之后的又一領跑全國的優勢產業。
李剛介紹說,人力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使東南沿海地帶的服裝產業在梯次轉移中青睞河南。目前,寧波的杉杉在鄭州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溫州喬治白在虞城縣,國內最大的女裝出口企業杭州漢帛在上蔡縣分別建起工廠,尋求合作、合資建立生產基地的頻率不斷提高。據省服裝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我省118家承擔貿易轉移訂單生產的企業目前擁有118家,這些企業擁有設備40330臺(套),工人43600人。李剛認為,承接服裝產業轉移,各地政府不應該寄希望于外地大的品牌和企業整體搬遷過來,而應看實質。比如訂單轉移就是實質轉移,投資、設備、人才、品牌、技術也必然被帶動過來。從戰略層面看,能夠解決就業,能夠增加稅收和農民工的收入,就等于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大問題。
“承接轉移的機遇就是這一兩年。面對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競爭,我們的機會可謂稍縱即逝。”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