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棉之爭也會“水土不服”
如果離開了中國這塊土壤,有些谷物(如小麥)和棉花之間的土地之爭或許就說不通。
新湖期貨分析師柳青介紹,拿美國的農作物生產來說,小麥的種植一般在北方,棉花多集中在南方,二者根本沒有“交集”,只有棉花和玉米的種植上會有些沖突。
且即便谷物和棉花的價格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未來種植面積的變化也未必和產量成正比,還要看天氣對單產的影響,二者價格未必因土地之爭而交替上升。
理論上說,農戶對不同作物價格變化的反應應該是這樣的:當小麥價格上漲,來年種植小麥的面積可能會增加,面積和產量的增加又將抑制價格的上漲。但如果離開了先進的、結合期貨市場發(fā)展的農業(yè),糧棉之爭就未必成行。有業(yè)內專家舉例說,西方國家農戶在選擇作物種植之后,往往都會參與期貨市場鎖定利潤、防范風險,而中國國內卻沒有這樣的風控模式,農民也不可能只根據價格來選擇下年種植的作物,因為他們缺少防范價格下跌的能力。
在我國現有的農業(yè)基礎上,“價格-種植面積-價格”的傳導或許還會失靈。譬如有業(yè)內人士就透露,今年的旱情影響了一些小麥主產區(qū)的生產,同時很多資金開始炒高小麥價格,但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小麥的種植和產量會有“補償性”的增加呢?從這位人士掌握的消息看,許多旱情嚴重地區(qū)的農戶似乎還準備將受到波及的小麥地塊改種棉花,以期增加經濟效益。按這樣的趨勢,糧棉之爭不但不會成行,反而會向著相反的方向運行。
若沒有今年的旱情,即使棉花的收益高于小麥、玉米等谷物,農戶種植棉花的意愿或許將更低。雖然棉花種植可以帶來比谷物更高的收入,但棉花種植的人工成本更高,且我國的糧食生產都有最低收購價和相關的補貼,很多農民不是看著市場價格來生產,而是因為有“價格地板”的保護才選擇種植谷物。棉花種植方面則缺少這種保護。見驚雷稱:“所以糧棉之爭不是簡單的你強我弱的價格關系,還要受到具體政策、天氣的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