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毋庸置疑,產業集群在我國服裝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服裝生產和銷售的70%來自于挑戰,同時也面臨機遇。
量質齊升的發展新階段
目前,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進入新階段,集群內企業量質齊升。根據各服裝集群統計數據,各服裝產業集群的服裝產業經濟總量在當地工業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最小占20%,多至80%。與2005年相比,大部分集群規模以上的服裝企業數量已經翻倍,服裝產量和出口額同比增長也普遍超過60%。
企業數量增加的同時,也伴隨著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在產業集群內,很多企業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隨著企業聯合、整合、重組的進行,規模以上的企業逐漸增多,并開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進行企業轉型提升,實現從OEM加工向自主設計、自主創牌轉變。
在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各地政府積極支持倡導創建區域品牌。近年來,在政府和行業協會的組織引導和推動下,產業集群對外經常以整體形象出現,在宣傳推介、展覽展示甚至是產品標識上,開始出現區域品牌的形象應用。
區域品牌的倡導以浙江和廣東兩省最為突出。中國領帶名城嵊州通過每年舉辦中國領帶節暨真絲產品博覽會,增強了“嵊州領帶”的區域名牌宣傳力度,提高了嵊州領帶和企業的知名度,使“嵊州領帶”成為全國知名區域品牌;廣東順德“均安牛仔”的區域品牌和地理標志也贏得國內同行業廣泛關注與認同,均安牛仔整體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在不斷增強,目前均安向工商部門成功申請了“均安牛仔”地理標志;浙江平湖服裝區域品牌的圖案也已初步確定,并正在向平湖市工商局申請注冊。
集群內產業鏈日趨完善,集群發展增添新動力。隨著集群的發展壯大,很多服裝產業集群由原來的單一的生產型企業集聚,走向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相關的企業聚集。上下游產品配套生產企業、相應的服裝商貿、品牌設計和研發中心,以及與服裝、服飾業相關的展覽業、輔料業、服務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從電子商務到現代物流,從專業市場到研發中心建設,從產品檢測到技術研發設計,從幼兒園、圖書館到銀行等配套設施建設……產業集群相關產業鏈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推動了服裝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
另外,內陸承接梯度轉移形成新集群,集群發展呈現新動向。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部地區服裝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出現了新的產業集聚。單從產量絕對值來看,中西部地區還遠未能成為支撐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的產量較低,但是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已經形成。2009年,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獲得“中國女褲名城”稱號;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孫村鎮獲得“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鎮”稱號。而在江西、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中西部地區以及遼寧等東北地區也開始出現服裝產業集聚,這說明產業集群的發展出現了新動向。
集群內企業營銷轉向多元化,集群發展出現新變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種種壓力,外貿出口型企業面臨無單可接、不敢接單、利潤變薄等現實問題。為此,后危機時代,外貿依存度高的產業集群已經率先進行多元化探索,通過加強產品研發、加快創建自主品牌、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部分企業走出國門,充分利用東盟等地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設廠,或者通過收購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國內外市場一體化。
還有集群企業通過聯盟的形式增強競爭力。在浙江樂清市,11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了樂清市聯盟服裝實業有限公司,旨在創立并運營品牌服裝,以樂清服裝生產企業為品牌服裝生產基地,運動新的服裝營銷模式,實現廠家產品直銷;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注冊服裝品牌,在國際市場直接銷售樂清服裝產品,承接外貿一手訂單并下單給樂清服裝生產企業。
{page_break}
轉變粗放式經營阻力不小
后危機時代,規模企業考量取勝、粗放式管理、簡單化經營的模式受到考驗。對于那些發展早期缺少規劃的服裝產業集群來說,要想改變以前的模式遇到的阻力不小。
第一,土地及勞動力資源短缺。土地資源供應量不足、職業工人短缺,都給服裝企業帶來發展壓力。近年來,服裝企業缺工現象嚴重,有些企業甚至整年都處在缺工狀態中,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其次,在服裝企業管理、研發、營銷等環節,由于中高級專業人才的缺乏,使得企業技術能力與發展規模明顯不相適應。
第二,勞動力短缺、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服裝行業工人人均工資上漲20%-30%,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與此同時,在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企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日益增加。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減少給企業效益持續提高帶來較大的壓力。一些小企業難以消化快速上漲的成本,舉步維艱。此外,大部分產業集群內的服裝產品,中低端產品比重較高,成本上升給產業集群發展帶來極大影響。
第三,產業集群升級緩慢。表現之一是規模化進程緩慢。除大企業以外,大部分服裝企業規模偏小,實力偏弱,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差,應對措施不力,營銷模式僵化,產能空置現象較為普遍,特色產業延伸發展速度不快,市場空間過窄,集群優勢不明顯;產業集群升級緩慢表現之二是產業競爭力不足,不少企業的品牌含金量較低,經營方式落后,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開發能力弱,產業鏈缺失現象比較普遍,如服裝面料和輔料開發滯后,大部分仍需從外地購進。
第四,出口形勢嚴峻,內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在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國際貿易壁壘不斷翻新的情況下,我國服裝產業的外貿出口風險日益加大。今年,通脹預期和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增大企業的經營成本,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上半年出口型企業大部分處于微利甚至虧本經營狀態,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面臨洗牌出局的現實困境。
內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很多外貿型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讓本來就已經趨于飽和的市場競爭開始進入白熱化。如何尋求突圍,保持企業健康發展,也成為服裝產業集群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五,規模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引進和培育人才,推進管理方式和手段現代化,強化企業內部精細化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是規模企業加快提升、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同時,一些企業家在積累一定財富之后,發展的欲望減弱,新上項目少、投資規模小、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更有一些企業家過于短視,在主業不牢固的情況下過早地涉足多元經營,進軍房地產、資本、資源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后危機時代面臨好機遇
對于后危機時代的服裝產業集群來說,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一些主客觀條件正在改變,前方也有很多機遇在等著它們。
首先是各產業集群地的政府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近年來,各產業集群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的“軟環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質量檢測、信息化、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培訓等服務,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水平,使平臺真正成為整合、共享、服務、創新的實踐基地,進而推動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其次,不可否認的是,產業集群內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正日益完善。在產業集群地,工業園區建設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當地服裝產業發展的一大舉措。在產業集群完成企業量的集聚后,為了讓廣大服裝企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金、技術密集型過渡,大部分產業集群都建立起相應的服裝商貿、品牌設計和研發中心,與服裝、服飾業相關的展覽業、面輔料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如今,打造服裝制造企業聚集地、設計師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時裝信息集散地、流行發布聚集地已經成為服裝產業集群新的目標。
再次,后危機時代企業轉型意識增強。經歷國際金融危機洗禮后,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長期的OEM生產方式,使企業喪失了開發新技術、建立新品牌的動力和能力,企業的持續性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部分企業在后危機時代開始主動謀變,通過在品牌、質量、設計等諸多方面下功夫,尋求突破之路。
另外,集群龍頭企業示范作用顯著。中國服裝行業經過十余年的品牌發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裝企業脫穎而出,這些企業的示范作用非常明顯。不管是在品牌運作、營銷模式,產品設計還是企業管理上,他們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業所關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更多的規模企業開始做大、做強。如今,大部分服裝產業集群都開始緊抓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促進整個集群發展、壯大。
最后,在產業集群的轉型中,行業協會組織自律和引領作用正在加大。目前,在產業集群地,幾乎都完成了行業協(商)會的組織建設。這些行業組織的重要作用已開始顯現。作為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紐帶,行業協會組織在價格自律、競爭規范、市場準入、規模發展、市場培育、貿易促進、標準檢驗、品質認證、創新保護等方面發揮協調規劃、監督和促進作用,使行業形成創新的市場氛圍和健康的競爭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