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市場成為國家下一個五年發展基調
過去10年,服裝質量管理與實驗室建設論壇選擇落戶成都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加強質量管理,推進“實驗室經濟”,是優質紡織服裝產業資源與城市區域品牌密切聯動的表現,也釋放出中西部地區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大力推動品牌建設的積極信號。
首先,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向拉力,與中西部地區內生增長的雙動力引擎,將為中西部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創造最佳的發展機遇。
在不久前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擴大內需市場,促進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已經成為國家下一個五年發展非常明朗的基調。“包容性增長”的精神內核在于: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倡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避免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提升與消費升級,積極融入到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價值分工中去,也應當成為“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應有之義。
回到紡織服裝的產業語境之下,內銷市場的強勁潛力,以及產業轉移與承接的歷史發展機遇,都令中西部地區具備了很大的提升潛力與空間。從2009年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來看,1-12月,全國累計生產37979.89億元,同比增長10.30%,東部地區累計工業總產值31956.67,同比增長8.81%,而中部地區累計生產4319.97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18.17%,西部地區累計工業總產值為1703.25億元,同比增長了20.91%。從工業總產值的數據分析來看,中西部地區的同比增長的幅度要大大快于東部地區。
與此同時,從2009年1-11月利潤總額來看,雖然中、西部地區整個利潤總額比較低(分別為179.06億元與41.26億元),但是同比增長幅度卻遠遠高于東部地區(分別達到了44.95%和86.76%),東部地區同比增長幅度則為21. 28%。
利潤總額的產業級差,與利潤增幅的分化,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中西部紡織服裝的產業發展雖然基礎薄弱,但總體趨勢向好,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政策拉力與區域內生動力的雙動力引擎下的中西部紡織服裝產業經濟發展予以樂觀的預見。
其次,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中西部地區如何才能有效地承接產業轉移,并且有效地解除低附加值分工的鎖定,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自我升級?
在這里,首先必須明確的一個觀念是: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不是過剩產能的地區間轉移,而應該視為創新要素的良性流通;產業轉移也不僅僅是產業制造環節的轉移,還應當是技術研發與品牌孵化的區域輻射與擴散。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有效地承接產業轉移,必須結合自身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與調整,靈活整合產業資源,完善產業配套,釋放產業的市場化活力,提高產業的運作效率。
那么,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如何有效地承接產業的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質量管理與實驗室建設,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的紡織服裝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內銷市場必須大力推進的關鍵性工作。
可以看到,當前企業建立實驗室最直接的推動力更多地來源于買家的要求:如國際買家MZS對企業的認證,已經把QC的質量管理和實驗室建設作為考核、認證的必備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實驗室的有效建立與專業化運營,并不是單純的“形象工程”,其最直接的動力引擎恰恰在于買方市場的需要。對于中西部紡織服裝企業來說,要對這種客觀存在的需求做出敏銳、快速反應,就必須樹立超前質量管理的理念,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在線監控手段和檢測實驗室,迅速地彌補與東部紡織服裝企業之間的產品研發與質量管控的差距,培養后發優勢。
在金融危機爆發的時期,一批企業依托實驗室的科研力量呈現逆勢上揚的態勢。有些學者把它稱作“實驗室經濟”的發展模式。這一趨勢的出現,實際上與當前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特征是相吻合的。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更加注重安全、衛生、環保的內在質量要求。我國也已經發布了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標準,對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等指標做出了嚴格要求。自主建立實驗室,借勢“實驗室經濟”,作為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鏈接的最佳模式,既能夠幫助企業樹立內部質量管控的堅實防線,又能夠積極地提高新型研發的效率,有助于發揮市場導向性強、研發成果轉化快的特點,值得我們予以高度的重視與扶持。
最后,成都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最具潛力引擎城市與增長極,通過技術研發與品牌孵化,應當積極地依托“洼地效應”,迎接新一輪戰略發展機遇期的價值釋放。
資本、勞動力一定會流向交易成本最低、服務質量最高、勞動力保障最優的地方。所謂“洼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 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 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匯聚、流動, 彌補本地資源結構上的缺陷, 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中西部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而言,未來的比較優勢一定不是簡單地體現在要素稟賦的資源優勢上,而更應該體現在產業鏈系統的綜合競爭能力。資源優勢隨著全球化經濟與生產要素的高效流通,其效果將不斷呈現日趨式微的狀態。而真正有效的區域核心競爭力,恰恰體現在將制造環節做精、做專、做深,在品牌軟實力培育上塑造應有的精、氣、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