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店為“瀕危物種卷土重來”
1995年,《商業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宣稱百貨商店為“瀕危物種卷土重來”。作者描述了美國的百貨商店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重擊之后正在如何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卷土重來。鏡頭快速推進到10年之后,《波士頓環球報》刊登《岌岌可危的百貨商店》,宣稱“人們所熟知的大眾商店已經消亡”。
盡管關于百貨商店消亡的新聞有所夸大,但是它們都強調了零售商長期以來未能成功解決的問題。近20年來市場動態及消費趨勢的變化給曾經繁榮且利潤豐厚的百貨商店以沉重的打擊。在過去8年中,由于大規模折扣店和專賣店的出現,美國百貨商店的銷售額損失了25億美元。百貨商店銷售額占全部非汽車類零售銷售額的比重從1994年的11%下降到2004年的大約7%, 同時每平方英尺零售額相比于其他業態繼續走低。
有失敗者就必然有成功者。在相對低端的市場,大規模折扣店是最大的贏家。在美國,沃爾瑪和塔吉特繼續吸引價值關注型消費者;在歐洲,這一角色基本上由家樂福等連鎖超市來扮演。1994-2004年間,北美地區倉儲店和超市的銷售額已經從3%增加到8%。
專賣店也結出累累碩果。人們在日常去折扣店購物的同時,也同時去專賣店尋找專門的產品及服務,比如美國的Bath &Body Works以及Williams-Sonoma、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
折扣店和專賣店在提供哪些百貨商店未能提供的服務?它們的成功能給曾經備受尊崇的零售巨頭們帶來啟發嗎?簡言之,答案是肯定的。百貨商店是充斥太多商品的大型商場。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這里的商品通常價格昂貴,創新性不足,服務及產品知識都很一般。
百貨商店應當采納競爭對手運用的很多類似策略,重新改造并振興旗下業務。例如,折扣店通過瞄準并迎合價值關注型消費者,已經大張旗鼓地進入美國1,660億美元規模的服裝市場,而這恰是百貨商店的核心業務領域。1993年,美國前10大服裝零售企業中有6家是百貨商店,可是到了2003年,這個數目降低為2家。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紡織品價格進一步下跌,價格競爭必將更加激烈。
同時,專賣店通過瞄準并迎合清晰界定的細分市場,改善運營并提高效率,從而從百貨商店手中搶走大筆市場份額。很多專賣店都具備相當的技巧,可以提供最新款式的商品,并采用先進的庫存管理系統來加快商品上架的速度。
百貨商店若要生存下來,就需要向折扣店和專賣店學習,大幅提高執行力。這包括出售特定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出售商品,提高供應鏈效率,通過開發新業態實現多元化發展等等。
變革的推動力
百貨商店之所以陷入近期的困境,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很多問題都來自外部。例如,人口狀況不斷改變。當初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現在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擁有大量可支配收入的他們不僅提高儲蓄率, 而且轉向購買百貨商店傳統上不提供的商品及服務,比如健康產品、家居裝飾產品和娛樂產品。
嬰兒潮一代進入老齡階段,但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并沒有延續上一代的傳統購物習慣,而是在心理層面上對古老而過時的百貨商店產生了隔膜。今天,年輕人購物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網上購物到折扣店和利基商品專賣店,比如Abercrombie & Fitch,所有這些業態都能更快速地提供商品并對最新潮流做出更敏捷的反應。
近10年來,消費者購物的方式也經歷了很大變化。在美國,倉儲會員店和超市正取代傳統百貨商店成為日用百貨的購物場所。此外,在現在這個顧客注意力轉向“權力中心”的時代,百貨商店依然固守在大型購物中心。在“權力中心”,空間被專賣店、折扣店和品類殺手所控制。比如,去宜家采購家具產品,去百思買采購消費電子產品,去家得寶采購DIY家居裝飾產品。在權力中心購物的顧客認為他們能夠以更少的開支和時間獲得更多價值。
百貨商店曾經是購物便利的燈塔,但是現在在傳統顧客眼中卻淪為繁瑣且有時令人沮喪的購物場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