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國纖檢人的纖檢生涯1
自然環境需要人代代保護,人文環境更是需要人代代建設,而廣西纖檢人就是側身期間的辛勤建設者之一。記者試圖以短暫的駐足來了解廣西纖檢人的精神風貌,感知他們25年的奮斗歷程。
沙憑聚而成塔:地位與作為要相伴生長
“時間有箭頭嗎”,采訪完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院長暨廣西纖檢所所長胡振洲,他對往事深深的感觸使記者想起了普里高津在《時間之箭》序言中的這句話。
當我們把時間的箭頭指向上世紀80年代時,看到了廣西纖檢事業的起點。
1985年,廣西纖維檢驗所正是成立,與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為合署機構(2004年改為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這時,作為國家專業纖檢機構的中國纖維檢驗局也僅僅恢復成立4年多,這意味著剛剛起錨的中國纖檢事業的航船行駛到了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八桂之地。
現任該院(所)纖維檢驗室副主任的吳學鋒回憶說:“我是1987年來所里的,當時纖檢所雖然已經成立兩年了,但還只有幾個人,一窮二白,沒有設備。”吳學鋒是地道的南寧人,廣西紡校畢業后分配在南寧絹麻廠工作,在纖檢所用人之際,托人找關系調了進來。當看到纖檢所如此冷清和簡陋時,真懷疑自己的一番努力是否值得。談起當年,他感慨地說:“那幾年真是最艱難的階段,最深的印象就是苦惱,棉花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太難開展了,不知道該怎么做。”
在全國纖檢系統中,胡振洲院長稱得上是“老纖檢”了。1988年東華大學畢業后,他沒有回祖籍江西,而是奔著紡織資源略強的廣西。那時正值棉花質量監督工作剛剛啟動,廣西十分缺乏專業人才。于是,他出了“東”門,就進“西”門。個人經歷簡單而清晰:從檢驗員做起,1993年擔任纖維室副主任,兩年后擔任主任,2001年擔任副院長(所長),2004年擔任院長(所長)至今。
胡振洲對記者說:“在我當了院長后,還一直分管纖維室工作,一是熟悉這塊工作,二是對纖檢有很深的感情。從事纖檢工作20多年了,親身經歷了纖檢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大的感受是纖檢鍛煉人,提高人。記得在那一段棉花質量監督工作中,我們主要是集中攻南寧棉紡廠、柳州第一棉紡廠、柳州第二棉紡廠和桂林棉紡廠,因為他們的用棉量占了廣西的80%。棉紡廠是抵觸的,人家不愿意聽,我們還要去講政策,要十分耐心,而且要講究方法。那幾年走過來確實不容易,其中的辛酸苦辣太多了!”
那時,我國棉花公證檢驗工作還未開始,雖然規定了纖檢機構的復驗仲裁結果作為交接結算的憑證,但并不能有效解決買賣雙方的質量糾紛。因為棉花供不應求時,買方怕賣方,而棉花供過于求時,賣方求買方。無論哪種情況,質量吃虧的一方都不會申請復驗仲裁,因而質量問題依然長期存在,更何況廣西只是棉花的銷地。
吳學鋒憶起經歷的一件事。時間大概是在1989年,廣西外貿部門進了一批棉花,當時有三家廠子買了。但廠家認為這批棉花的品級有問題。按外貿部門的標注,這批棉花是一級棉,而廠家認為達不到這個品級,于是廠家找到了廣西纖檢所。纖檢所接受了委托,經檢驗確定為三級。買方拿到這個檢驗結果,如獲至寶,可當時外貿部門情緒很大,根本不理會他們,更不屑于廣西纖檢所的檢驗報告。買賣雙方爭執得不可開交,最后只好上法院。這時外貿部門才不得已拿出商檢報告。結果一看,也是三級。最后,外貿部門賠償買方200多萬元。
這件事當時影響很大,而且產生了雙重意義:一是讓纖檢人自己看到了所肩負的責任和這份責任的價值;二是讓涉棉單位和企業了解了纖檢機構不辭辛苦地推動棉花質量檢驗究竟有什么意義。
2001年8月3日,《棉花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賦予了專業纖檢機構行政執法主體體位,確立了棉花質量監督檢查,公證檢驗和棉花收購加工資格認定等工作的法律地位,為棉花質量監督工作模式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廣西纖檢所以此為契機,轉變工作思路,在中纖局和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支持下,積極推行棉花公證檢驗制度。2001年至2008年,廣西區內80%以上的商品棉花經廣西纖檢所公檢出證,棉花交易雙方利益得到有效保障。棉花質檢體制改革以后,棉花公證檢驗的中心轉移至產地。廣西纖檢所迅速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爭取遠赴新疆、湖南承擔國儲棉入庫和出庫公證檢驗。
草經冬而不枯:少了棉花,多了繭絲
2006年,國家商務部啟動并實施了“東桑西移”工程。這個工程的目的,是引導繭絲綢業原料生產基地從土地資源緊缺的我國東部向地域廣闊、氣候和土壤適宜種桑養蠶的中西部內陸省份轉移,以優化蠶桑業區域布局,讓中國絲綢產品從品種、質量及成本優勢均實現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使中國從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轉變。“東桑西移”工程是我國繭絲綢行業史上最大的工程,它有效地推動了中西部地區蠶桑業的發展。
就在前幾天,宜州德勝打響廣西春繭入庫第一炮,廣西纖維檢驗所的質檢人員到宜州德勝倉庫,各入庫環節嚴格遵循如下步驟:1.從所有繭包中隨機抽取60包作為檢驗樣本,檢驗是否有霉繭,觀察繭粒色彩,繭質是否一致;2.測試含水率,對所有繭包進行含水率測試,要求平均含水量不高于11,單包不超過13;3.隨機抽取100顆繭粒做繭層率測試,要求內印繭率不超過8%;4.隨機倒出5包檢驗底部,中部,上部,檢察是否有三段繭,觀察質量是否上下一致;5.過磅,每三包一磅,1/3作為抽上部,1/3作為抽中部,另一個1/3作為抽下部;6.每包抽取200克作為樣繭;7.過磅后,對樣繭進行混繭,并抽取2個5公斤,剩下20公斤作為大樣,一個5公斤送到廣西纖維檢驗所進行樣繭檢驗,另一個5公斤作為備份樣繭。在整個入庫過程中,質檢人員嚴格按各標準程序進行,嚴控質量,對每個環節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完成入庫工作所需花費大約3個小時。
記者從入庫繭站商那里了解到,作為第一批入庫的德勝繭站商,他們面帶微笑,對廣西纖維檢驗所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十分欽佩,更以自己作為第一入庫繭商滿懷高興。
然而,今天看到的這一幕卻是來之不易。胡院長對記者說:“東桑西移為我們帶來了新曙光。2006年在中纖維局的關心支持下,我們開始籌建繭絲檢驗實驗室。2007年9月,我所是第一家通過了新標準實驗室驗收的,干繭的第一批樣品也是在我們這里做的。可以說,由此我們開拓了廣西纖檢工作的新方向。”
黎國勇,現任纖維室主任。1996年東華大學紡織工程專業畢業,2002年到纖檢所,之前在廣西紡織科學研究所工作。他對記者說:“我趕上了好時候,進所時正是棉花公檢如火如荼之時。但隨著棉花檢驗體制改革的深入,公證檢驗逐漸從銷地完全轉到了產地,廣西纖檢所因棉花公檢而風光的日子漸行漸遠。但我也遇到了一個新的機會,這就是廣西蠶絲產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繭絲公證檢驗。”
“交易市場開始就很容易接受你們出具的報告嗎?”記者問道。
“交易市場最初是按照老標準,用的也是老設備。開始對我們有一定的懷疑態度,但經過磨合,他們轉變了觀念,對我們證書完全是信任的。現在市場交易的百分之百是按照我們的證書結算的。”黎國勇很自豪地回答。
在這樣的機遇面前,廣西纖檢所結合廣西繭絲綢業產業發展特點,迅速提升繭絲檢驗能力,開展桑蠶干繭公證檢驗,承檢廣西大宗繭絲交易市場交易干繭并出具公證檢驗證書,該所出具的檢驗報告是干繭大宗交易定價的唯一依據,有效維護了干繭市場交易秩序。自2007年9月起,廣西纖檢所正式開展桑蠶干繭公證檢驗,截至2009年5月30日,共完成桑蠶干繭公檢785批次,合計總量約4832噸。出具的干繭公檢證書科學精準、及時高效,成為交易結算的質量憑證,保障了市場交易各方合法利益。為了確保桑蠶干繭公證檢驗科學公正,他們經過兩年的不斷探索,構建起行之有效的桑蠶干繭公證檢驗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量監控和技術保障,不斷提高干繭公證檢驗工作水平,為促進桑蠶繭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