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遷趨勢漸顯 珠三角代工產業“地震”(二)
從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今年廣東加工貿易比一般貿易增長乏力。今年1~5月,廣東加工貿易進出口1556.7億美元,增長 29.9%,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55.7%;而一般貿易進出口986.2億美元,增長43%,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35.3%。
更重要的是,這幾年廣東進出口占全國的比重呈現下跌走勢,廣東省外經貿廳的有關材料顯示,2005年占全國的30.1%,2008年已跌至 26.7%。只有2009年情況比較特殊,回升至27.7%。
周世儉分析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以及廣東勞動力成本暫時下降,給加工貿易喘息機會,促使廣東外貿略好于全國,但加工貿易受國外客戶牽制比較大,轉型升級有很高難度,難以在短時間取得效果,至少要花上3~5年甚至10年。
記者從廣東省外經貿廳今年的一份內部資料中看到,該廳認為盡管在推動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總體上外貿發展方式轉變還只是初步的,粗放型發展的特征依然明顯,從內部條件來看,廣東省長期積累的素質性和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競爭優勢弱化的態勢逐步顯現。主要體現在土地和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在減弱、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以及決定未來競爭優勢的要素與條件不足等三方面。
周世儉認為,廣東外貿結構調整刻不容緩,加工貿易在當前形勢下一定要朝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延伸,而廣東在資金、海外渠道以及地理位置上還是具有優勢的,利用資金優勢引進更多的科技人才,改變過度依賴農民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以及深化與港澳、東盟等地區的合作。
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城市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力表示,珠三角外貿發展后勁不足,與產業結構有一定關系,電子加工、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品所占比重比較大,技術含量不高,而長三角尤以上海為中心的鋼鐵、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造船、重型裝備等重工業比重較大,技術力量雄厚。此外,跨國企業在長三角的投資也明顯多于珠三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