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屆廣交會與會人數成交額雙增長
5月5日,第12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閉幕。記者獲悉,本屆廣交會的與會采購商數量明顯增長,成交額也呈現回穩向好的態勢。這一“戰績”與當前的外貿形勢基本吻合。至今已走過六十多年的廣交會,是一個觀察外貿走向的“萬花筒”。在廣交會現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聽到企業提及最多的詞是“創新”與“走出去”,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地轉型升級,同時它們也遇到諸如“原材料漲價擠壓利潤空間、亟需創新但投入成本過高”之類的難題。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中國的外貿還是缺乏后勁。“國家的政策一出來很快有效果,但持續時間不長。中國企業還是要走重質量、深加工、創名牌、拓市場、增效益的道路,努力進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官方數據顯示,第121屆廣交會采購商與會19.65萬人,同比(119屆,下同)增長5.87%;累計出口成交達2063.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采購商方面,亞洲仍是廣交會的“主力軍”,占比達57.16%。緊隨其后的依次是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各個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美洲增長最快,達9.60%。
周世儉認為,美洲采購商數量的增長,與美國經濟復蘇有關。美國經濟復蘇的步伐在加快,其去年GDP增長1.6%,今年預期能達到2.3-2.5%。此外,本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購商與會人數明顯增加。沿線國家采購商到會8.86萬人,占與會總人數的45.08%,同比增長8.55%,高于總體平均水平;對沿線國家出口成交90.1億美元,同比增長4.8%。
在數據增長的背后,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沿線國家市場逐漸顯現的巨大采購需求。廣交會官方調查顯示,建材、大型機械、家電產品、輕工工藝品、紡織品服裝、食品等行業的參展企業普遍反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潛力巨大、采購需求強勁,成交明顯上升。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一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增長達26.2%,上述廣交會“一帶一路”相關數據也契合了這一形勢。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還存在挖掘空間。與會采購商人數與交易額的雙增長,與2016年以來的外貿進出口有所回穩的走勢基本呼應。
根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達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8%。這是進出口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說,廣交會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第121屆廣交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數據,反映出我國外貿發展呈現回穩向好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良好態勢。
周世儉認為,廣交會從去年開始扭轉下降的趨勢,基本上體現了外貿回暖的態勢。“世界經濟形勢在走好。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從3.4%上調至3.5%。從內部看,除了結構優化升級外,我國的出口增長也得益于政策的幫助,包括去年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以及國家降低了企業的稅費成本等等。而進口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等因素。總體而言中國的經濟正在恢復當中。”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企業,對外貿形勢有最切身的體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機采訪的十余家企業,大多認為目前外需轉好,訂單量和成交額均有回暖跡象。在廣交會現場,記者聽到企業提及最多的詞是“創新”與“走出去”。
“格力專門設立了一個全資子公司,研發智能設備。格力在制造空調時所使用的自動化設備,都是格力自己生產的。”陳致安說,“通過這個過程,格力提升了自動化率,這也是格力走向海外前的練兵。”冷柜出口商星星集團海外營銷中心總經理陳海明對記者說,星星冷柜的一季度訂單數量增長達20%。
據陳海明介紹,除了不斷研發創新,星星集團也在歐美尋求一些知名企業的合作和聯盟,今后也會在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產能輸出。格蘭仕集團的展位負責人黃明拓對記者表示,格蘭仕跟客戶的合作不再是停留在過去單純的一買一賣,而是根據客戶需求,實現定制化,從而提升雙方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另一方面也能為企業“走出去”打下基礎。
也有一些中小型企業對記者介紹,近年來,公司通過在海外設立生產線,將零部件出口到海外進行安裝和銷售,以此來降低出口成本。盡管采購商到會和出口成交均實現了增長,不少企業也在積極轉型升級,但徐兵也指出,參展企業普遍反映,當前外貿發展仍然面臨不少難題。
“國內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貿易便利化水平有待繼續改善。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外部需求尚未根本好轉,各種顯性和隱性貿易壁壘增多,許多采購商下單仍較為謹慎,長單、大單較少。全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較多,困難不是短期的,實現全年外貿回穩向好的目標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徐兵坦言。
周世儉認為,中國的外貿還是缺乏后勁。“國家的政策一出來很快有效果,但持續時間不長。中國企業還是要走重質量、深加工、創名牌、拓市場、增效益的道路,努力進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陳海明也有同感。陳海明認為,企業要發展,尤其是要對抗原材料大幅漲價,就得走品牌化道路。因為大品牌對原材料漲價的抵抗能力比較強,但是沒有品牌溢價的企業將會舉步維艱,如果單純拼產品成本,利潤只會不斷被侵蝕,甚至虧損。
但陳海明也坦言,走品牌化道路,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高。這是很多外貿企業面臨的瓶頸。對此,白明認為,創新并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不管是企業還是地方,都要循序漸進,讓一部分企業、產品、市場先具有競爭新優勢。尤其是資源并不豐厚的企業,更要結合自己的優勢,一步一步來,從各個環節,譬如管理、設計、功能等逐步升級,積跬步以致千里,最終才能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