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魄力會讓人變得更有魅力
魄力人皆有之,但有大小之分,顯隱之分,表現形式不同,收效差異很大。絕對沒有魄力的人是沒有的。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的大智大勇,往往來自其平素積月累的修煉。魄力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察、慎密的思維,需要明世事的經驗與置生死于度外的膽豪。司馬遷曾說過:“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玫螫;騏驥之躅促,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痛夫之必至”,機遇總是稍縱即逝的,容不得半點躑躅。
一個人若是失去了魄力,也就意味著無端地放棄許多功的機遇,不僅會喪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而且會使自己的一生平平庸庸。黃老師認為,一個領導者,無遠見卓識,消極被動,采取守勢,遇事優柔寡斷,不敢有所作為,缺少清醒估量形勢之后的冒險,把自己錮在“保險箱”中,絕非是有為的領導者,是與魄力無緣的。
魄力正如人物個千姿百態一樣在表現方式也是絢麗多彩、各具特色的,我們沒有必要以一種固定的標準將魄力模式化。叱咤風云的剛之固然是魄力的表現,柔中有剛、綿里針、從容不迫化解各種矛盾又何嘗不是魄力的內涵。《抱樸子》說:“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魯莽使,急于求,絕對不是有魄力;心平和,從容周全也不應視為沒魄力。
我們要知道,魄力不是魯莽。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一談到“謹慎”二字,人們往往會將其同“開拓精神”對立起來,其實不然。縱觀古今大事者,在其披荊斬棘的開拓進取中,恰恰與謹慎事分不開。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在建功立業的開拓進取中,無不同其“惟謹慎”密切相關。可見,謹慎,并非優柔寡斷的代名,而使深思熟慮使然,“惟謹慎”對“大事”至關重要。
魄力不是武斷。剛愎自用,會使人在自以為是的霧中喪失理智,作出錯誤的決斷,給事業帶來慘重損失。魄力,并非是逞一時之勇,并非是表面的轟轟烈烈,而應是深謀遠慮、百折不撓的不斷壯大的內力。驕橫武斷是事業道路最大的天敵。楚漢相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注意平素“三省乎己”的慎獨操守,如果我們不注意傾聽那些用心良苦的“眾家之言”,經常對客觀形勢進行冷靜的分析,我們的所作所為便會事倍功半,甚至越搞越糟,已經取得的優勢,也將每況愈下,甚至最終失去。
魄力不是霸道。魄力,并非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魄力的產生不是憑“形于”的張力,而要靠精華內蘊的“底”與綿里針的“靈機”。魄力,需要韜光養晦的修煉,需要談笑自如的大家風范。《莊子》將“勇”即魄力,分為好幾個層次:“夫行不避蛟龍者,漁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最高境界的魄力是“圣人之勇”,即通曉自然,社會發展規律,善于掌握時機,通權達變,遇到危險而不畏懼,一言以蔽之。所以說,魄力是智慧和堅毅的結合。
魄力并非狂傲。“井底之蛙,斷言無小”,是目光短淺的愚見。無論是什么人,若自居其功,自恃其才,往往會在自以為是的感覺之中步步陷于主觀臆斷的泥潭。三時的蜀將馬謖,面對復雜的戰局,不聽副將屢屢苦勸,結果丟失街亭。而真正有魄力的領導并不是這樣。中有句古話說得好:“至尊者至剛”。看一個人意志的強弱、膽略的大小,并非僅僅看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常常要看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恃才、居功者遇事偏執狂傲,往往是因倚其才而其識,居其功而失其度,故而不知“山外青山樓外樓”,顯得浮躁而可笑。張大千先生有副對聯多少說出了其中的真諦:“人萬能須放膽,事遇兩可要平心。”
而業績說話,是當今領導者的通用語言——“領導和業績是同義語”,這是美國工商奇才杰克韋爾奇的一句話,相信當今身處商海的人士都能掂量出這句話的分量。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在某個工作崗位上如果既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高超的技能,又具有駕馭全局、審時度勢和果斷決策并致力于實施的能力,這是令人欽佩的。但所有這些最終還必須用業績來檢驗他的工作,用業績來衡量他的功過。就領導而言,即使有開拓創新的遠大志向,有較高的決策指揮才能,但如果不注意營造工作方法,業績上不去,任何良好的愿望都可能化為泡影。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