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適度舉債的另類藝術
企業適度舉債,除了稅賦的好處外,通常還能減低公司的代理人成本。因為在企業舉債經營的環境下,管理層會隨時面臨還款的壓力,這在無形中或許會減低管理層對剩余現金的濫用,從而抑制盲目的投資行為。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舉債似乎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它既能有效地放大權益報酬率,同時還具有稅盾和減輕代理人問題的優點,那么,企業舉債的比例是否越多越好呢?其實不然。
首先,企業舉債比例越高,銀行所要求利率也就會越高,這就要求企業有較高的資產報酬率來支付銀行利率,無形中也就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風險。
其次,過高的銀行負債會增大經營中資金調度的壓力,財務彈性因此而減低,當這種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容易引起公司的債務危機和信用危機,造成資金鏈斷流,而這種危機對公司正常經營的影響,也許是無法恰當估量的,有時甚至是滅頂的。
因此,企業適度舉債,既要考慮企業的行業特點、發展周期、資產構成和盈利水平,同時,還需要考慮公司債務危機所可能產生的各種成本,從而維持一個最佳資本結構。何為最佳?在理論上很難得出一個精確的數值,它需要企業家的經驗與直覺判斷。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負債經營為一種藝術。
相關鏈接:
企業向銀行借款是正常經營過程中最常見的舉債方式,但能借到多少、以多高的利率借到,就要看公司自己的能力了。試想,一個家徒四壁、飯都吃不起的人,你怎么有膽借給他巨額現金?搞不好自己都要被拖進無底洞。同理,如果所借款項占公司凈資產的比重較小,銀行面臨的借款風險也相對較小,企業通常可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得這類貸款。如果企業所借款項遠超過公司的凈資產,則銀行面臨的借款風險增大,相應地,銀行也會要求較高的利率以補償借款風險。但無論如何,公司向銀行借款通常都是有成本的。
不過,值得探討的是,銀行借款的利息通常都可以在稅前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列支,因此,利息便具有了“稅盾”的作用。舉例來說,如果企業的所得稅率是50%,而銀行借款的利率是10%,那么,從稅后利潤來看,企業的銀行借款利率便只有5%。因為其中5%的借款成本被所得稅抵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是鼓勵企業舉債經營的。
企業是否適合舉債,并不只是看到舉債在稅盾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財務規劃,根據對資金的實際需求,確定適度的舉債比例。
銀行舉債雖因利息的原因會減少負債經營對提高凈資產報酬率的貢獻,但是,如果企業投入的資本的稅前回報是高于銀行借款利率的,舉債就一定會對稅后凈資產報酬率產生正的效應。反之,如果企業投入資本的回報低于當前金融市場利率,舉債對凈資產報酬率的影響則是負面的。舉例而言,A、B公司擁有相同的投入資本10000萬元,但融資結構不同。其中一家全部由權益融資,另一家資產凈值的一半為權益融資,另一半以10%利率取得債務融資。則企業在不同盈利水平下,負債對凈資產報酬率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