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職場規劃 避開失業“雷區”
人到中年,要擔心的除了健康問題外,還有職場危機。之所以50歲左右是失業的高發期,原因在于相比年輕人,這個年齡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當企業面臨技術改革時,中年人士往往無法跟上。
今年53歲的王先生有著頗為輝煌的經歷,32歲那年,他毅然辭去廠里技術員的職務與朋友合伙創業,辦了個小型零件加工廠,收入一下子比同齡人高出一大截。也正因為這樣,他每年都帶著太太到各地旅行,家里的電器設備也頻繁地更新換代,當然,在買房、買車上他也比別人早了一拍。
可是,企業的創新能力沒能趕上潮流,在42歲那年,公司倒閉,他失業了。由于創業期間他這個“老板”只負責與經營有關的事務,所以失業后他頓時沒了方向。年齡偏大的他沒技術、沒學歷、沒證書。而且不懂投資理財,他創業10年里賺到的錢基本都花掉了,結余下來的數額并不多。
心理的巨大落差使他沒法放低身段去外面求職,他真的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與王先生的窘境不同,劉先生再過2年就能正式退休了,身為公務員,他的退休生活還是較有保障的。
其實劉先生曾經也只是工廠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不過熱愛學習的他看到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報考警官學校,當人民警察。這是一份在他看來更加穩定、更有保障的工作。
于是,他利用業余時間刻苦自習,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警校學習。順利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地方派出所當了一名人民警察,這一當就是近30年。
如今,58歲的劉先生距離退休只一步之遙。由于公務員的退休收入比較高,劉先生的養老生活自然無需太多擔心。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公司中他們已經坐到了中層的位置,但企業發展遇到瓶頸需要裁員,這類拿著較多薪水、工作替代性卻很強的人士就非常危險了。
要想避免中年失業的風險,就必須提前規劃,讓自己有足夠的“資本”與年齡上升、體力腦力衰退作抗衡的準備。
每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適合怎樣的工作,了解自己是選擇職業道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你在35歲前還沒弄明白自己究竟喜歡干什么、適合干什么,那么要想“熬”到退休還真挺辛苦的,中年職場危機的發生概率會遠高于其他人。
當然,就算你已經遇到了中年失業的麻煩,也不該喪失斗志。你不妨調整心態,積極尋找職場“第二春”。
上例中的王先生或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從42歲失業之后,由于心理上難以接受,他白白浪費了7年的光陰,其實,42歲并不是一個很可怕的年齡,在很多方面未必遜色于年輕人,如果那時候王先生能正確對待失業這道坎,重燃斗志,或許能開辟出另一條謀生之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