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面臨全球化挑戰 嘗試新法正當時
各國政府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問題是許多跨國企業可以決定納多少稅,在哪里納稅。比如,谷歌曾經在英國遭到審查。該公司在2006 年到2011 年間的英國營收達到180 億美元,但是同期繳納的公司所得稅僅為1600 萬美元。
各國媒體都對此很感興趣,并大量報道了如何在獲取大量營收或利潤的同時繳納最少的稅金。但是,煽動性的新聞標題和簡單化的報道,可能會混淆和歪曲實際上很復雜的問題。如果企業的稅務支出過高,其成本必須通過某種方式來轉移或彌補——比如降低員工工資、降低股東回報、增加客戶成本等等。
事實上,各國政府政策的普遍趨勢是降低公司所得稅率(美國是個值得關注的例外)。比如,英國準備在2015 年之前將稅率逐步降低到20%。政府對特定商業行為的激勵,也推低了公司所得稅。同樣在英國,有大量鼓勵投資研發的激勵措施,其中的新專利計劃將公司所得稅率降低到了只有10%。
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情況是,企業需要支付多種稅費 — 其中多個稅種的稅率在上升。英國目前的增值稅為20%,是1973 年剛剛實施該稅種時的兩倍,而印花稅的最高稅率已經增長了幾倍。普華永道最近做了一項針對英國大企業的總稅務支出的調查,結果顯示百強企業(Hundred Group)的納稅額從2005 年到2012 年間增長了19%(如下圖所示)。普華永道在分析中強調,英國大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已經擴大到了納稅以外的領域。他們提供就業機會、進行大量的資本投資、支持研發。
盡管如此,全球性企業的出現,為基于國別的稅務管理體系帶來了一個具大挑戰。
擁有復雜的全球供應鏈的公司,開始陷入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冗長討論,以避免雙重征稅的風險。雖然有針對此問題的稅務協議,但并不是萬無一失。稅務當局越來越擔心雙重免征稅的風險,他們質問企業是否通過操縱內部組織架構和轉讓定價協議,將收入從高稅率地區轉移到低稅率地區。
另一個挑戰則來自數字商務。如果商業活動依賴于企業在當地的物理性存在,那么識別應納稅利潤則非常明確。而現在,企業的所在地和其收入產生地點可能相距遙遠。歐洲大陸的客戶,可能向總部位于愛爾蘭的企業支付服務費,而該企業的IT 服務器遠在印度。即使一間倉庫坐落在德國,也不一定構成標準稅務協議下的恒久設施。
按駐地確認稅收是2013 年2 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報告中識別的六大壓力領域之一。其他壓力領域包括:企業實體和交易工具的特質之間不匹配、集團內部融資、轉讓定價問題、反避稅規則的有效性和稅務特惠國的存在。
G20 財長迫切希望開發綜合、協調的戰略,來應對這些問題,避免對課稅基礎的侵蝕。重新設計公司所得稅的要素當然是需要的。然而,相關進展很可能受到美國的阻礙,因為其堅持公司所得稅的高稅率和遞延制度(只對匯回國內的外國利潤征稅)。
另外,發達世界的政府可能不會喜歡“優化”制度的結果。提高公平性不一定只是導致資金在發達西方國家之間流轉,還很可能使稅收流入巴西、印度、中國等國家。
是時候用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全球企業的征稅問題了,但是政策制定者必須十分小心。傳統概念 — 如公平獨立核算原則 — 依然有價值。雙重稅收協議可能不需要全面修訂。而要想讓全球企業繳稅方式能夠在實際上和表面上都做到公平,也沒有什么速成的方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