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計劃如何毀掉公司業務?
日前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降人才培養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指出當你準備在組織內培養高潛力人才時,最好考慮一下,你是否可以容忍以下常見的副作用:
1.為其他公司培訓領導人。
當企業發現,公司內部很多嬰兒潮一代的員工將在幾年后退休后,公司領導人可能會告訴我:“我們需要高潛力領導人計劃。請提供給我們!”當我問:“這種計劃要如何與公司的領導力戰略搭配?”通常對方會停頓良久,然后說:“你說‘領導力戰略’是指什么?我們想要培養一些領導人,因為我們很快就會欠缺領導人。”
如果高潛力計劃不屬于嚴謹規劃的領導力發展戰略的一部分,結果多半是,你有一個很好的計劃,但是培訓出來的人才卻成為競爭對手未來的領導人。這是很簡單的數學問題。你每年培訓30位高潛力領導人,讓他們爭取五個晉升機會,其余25位沒有贏得晉升的高潛力人才,他們會在公司待多久,才能輪到他們升官?一家全球科技公司開辦高潛力計劃兩年后,頂尖“畢業生”里有五人把握機會跳槽,在最大的競爭對手公司內創造了一項新業務。為什么?他們厭倦等待下一次機會。如果你的計劃是一項整合人才培育計劃的一部分,你就會先思考那些高潛力人才未來幾年可能扮演的角色,也跟他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此一來,他們留任的可能性會大得多。
2.區分員工。
你如何挑選出領導力計劃的第一批或第二批領導人?如果程序不透明,就會有人假設,這個制度是用來獎勵“愛將”的。任何偏袒徇私的跡象都會破壞組織的氣氛。當我請一位領導人描述獲選參加公司領導學院的人選時,他哼了一聲說“不就是那些常見的人選嘛,高潛力人才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馬屁精。”矛盾的是,錯誤的程序可能破壞、而非強化那些獲選者的可信度。
比方說,你從每個部門提名一些候選人,再由高階主管團隊或是人力資源委員會做最后的決定。你是否清楚說明,挑選標準是根據培養正確組織文化所需要的績效?如果沒有清楚說明標準,不同單位可能會基于相反的理由提出建議人選。此外,人們會比較,“為什么我連續三年的績效都比某某人好,但卻是他獲得推選?”
在另一家公司,高階領導人的整體聲譽受損,因為預算遭到削減時,無法履行當初說未來會提供培訓機會的承諾。之前一再強調培養未來領導人的重要性,現在被視為空談。之前曾舉辦過的兩次培訓計劃,讓希望提升自身能力的領導人對這類計劃產生高度興趣,沒想到之前的成功,反而加重了這次無法履行承諾造成的破壞。
3.造成員工過度傲慢自負。
如果高潛力人才計劃被視為對極特殊人員的獎勵,也就難怪有些參與者會變得很傲慢。我不曾因為人家說我很聰明,就受到激勵而有更好的成績。相反地,我會想要爭取更多注意,讓別人知道我很聰明。
絕佳的高潛力計劃始于一個假設.高潛力的人需要更大的挑戰和要求,所以就要給他們挑戰和要求。組織內關于這些計劃的所有溝通內容,都必須強調,這個計劃具有“不可能的任務”的特質:“如果你選擇接受的話,你的任務就是...”高潛力人才需要一個平臺來呈現卓越的成績,而不是一張特權通行證。有位客戶很感謝我提醒他,追求晉升的抱負和追求成就的抱負,兩者是不同的。我們修改挑選人選的流程,要求被提名者努力思考他們是否渴望做出貢獻。我們取消了一些問題,象是“為什么你想要參加這項計劃?”這類問題往往會產生我所謂的“美國小姐參賽者的回答”,也就是模糊、但志向遠大的說法。
4.瓦解你的核心業務。
高潛力計劃的各個部分,是否與目前真實的業務挑戰有關?有些高潛力計劃讓領導人一再放下工作,到課堂去吸收經驗,還有些計劃則是設計了許多與關鍵業務挑戰無關的項目,這些做法浪費的不僅是培訓費用,還會降低短期業務績效,卻無法證明它們會如何增進長期的產出。不久前,我們會見一家全球能源公司的學習培訓人員,他們很驕傲地展示他們領導學院團隊的成果:超過20項項目明顯與公司目前的戰略目標連結。有些項目可能會通過新市場或新產品而帶來實質的成長機會,而且幾乎所有項目都執行得很好。領導人學到良好的跨界思考方式、協作解決問題,以及更廣泛地了解本身的能力,同時對公司的成功做出明顯的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