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制造企業如何突圍市場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但卻有不少參展企業吐槽,在本屆秋季廣交會上并未獲得大豐收.據廣交會官方數據,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與會189,646人,會人數比第113屆減少6.5%,比112屆微增0.1%;累計出口成交1946.1億元人民幣,環比下降10.9%,同比下降3.0%。參展企業紛紛大倒苦水:今年來匯率一直在走高,對出口利潤的蠶食不小,受市場需求和匯率波動的影響,大部分出口企業的訂單只能排到今年11、12月份,很少有企業接到明年初的訂單。而新興市場在本屆廣交會上的表現也黯然失色。人民幣加速升值,物價、原材料上漲,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削弱了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據悉,本屆廣交會采購商爽快下單的程度也遠遠不如以前,外貿企業普遍反饋廣交會接單不理想,有的下降10%,有的下降20%。造成這一不盡如人意的局面,除了匯率的影響,還有展會中采購商面對五花八門、玲瑯滿目的產品讓采購商們看花了眼,這就好比你去買衣服,單獨一家或者幾家服裝店你可能會精挑細選,反而可以輕易達成自己的購物目的而滿載而歸;但如果放眼望去,五彩繽紛全是相差無幾的衣服,可能眼睛都會要被“亮瞎”了。因此,即使采購商在展會中找到了海量的供應商信息,但由于供應商信息海量化,他們還得花費大量的精力對搜集的諸多信息進行鑒別,在這惜時如惜金的時代,顯然已經不適應了。
如此,隨著廣交會等展會對外貿企業訂單的影響越來越弱,出口制造企業亟待尋求新的渠道突圍模式來獲得海外優質采購商的認可。外貿電商無疑成為當前出口企業突圍海外市場的“香餑餑”。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1年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6萬億元,同比增長33%;2012年跨境交易額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增速遠高于外貿增速。跨境電子商務理所當然的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引擎。
外貿電商平臺也因之風起云涌,但一般電商平臺的認證功能大都僅僅是一種供銷售的營銷產品,對于真正贏取買家信任毫無意義。中國品質工廠網集眾家之長,推出了“100%受中國國家質檢部門監管的出口制造商”的供應商群體品牌“QEM”供供應商入駐。通常采購商要花費85%的時間搜索、篩選、審核供應商,有了“QEM”,采購商只需花1%的時間做匹配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平臺,極大的方便了采購商與供應商直接對接,也能真正做到誠信交易。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