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運動鞋科技:耐克力拼阿迪
近30年間,無數新奇的想法變成了我們腳下噱頭十足的新裝備、新技術,改善了運動鞋的性能,提升了我們的運動能力。但也有不少科技,因為各種原因,被品牌放棄。沒能沿用下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本期陣線就讓我們盤點NIKE和Adidas這兩大品牌遺失的運動鞋科技。
NIKE Tuned Air
NIKE的氣墊已經成為運動鞋中底緩震技術的代名詞,作為緩震技術的鼻祖直到今天還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自身的不斷創新與改革是關鍵。從最初在中底鏤空 中充入空氣的簡單Air Sole發展到如今Max Air、Zoom Air、Total Air、Vis Zoom等眾多形態,其中于1998年問世的Tuned Air(也稱為TN Air)是最為特殊,也是壽命最短的一種形態。
在當時Max Air已經十分成熟,新推出的Zoom Air也大受歡迎的背景下,NIKE希望研發一種介乎于二者之間的,同時具備極致緩震與快速反應性能的氣墊,于是在類似Max Air的大容量氣室內植入了連鎖的熱塑材質半球狀氣囊,利用韌性更佳的半球和內部更高的氣壓對氣墊的緩震性能進行調節,提供更加穩定同時兼備緩震與反饋的 性能。Tuned Air對于球鞋中底性能的提升可謂大獲成功,當年的代表作Air Big Flyer和Air Garnett III都成為了大賣的經典款式。但由于成本過高以及日后Shox技術大熱的影響,NIKE很快放棄了這項小眾化、個性化的氣墊技術。NIKE雖然去年推出 了Air Max TN 10th跑鞋,但僅限于這項技術的10周年紀念意義,籃球鞋領域再無新品推出。
NIKE Morf
提起NIKE Morf可能會有不少鞋迷不知所云,但說起“鞋中鞋”可能大家立刻就能聯想到誕生于1999年的Air Pippen V、Air Zoom GP III和Air Kidd這三雙鞋,短命的Morf技術僅僅在這3款產品上曇花一現。
其實鞋套的設計最早是匡威在 其氦氣球鞋上使用的,但很快便被放棄。而直到現在筆者也不太理解NIKE當時為什么會走別人走過的一條被證明失敗的道路,也許在那個追求浮夸設計的年代, 吸引眼球的噱頭遠比實際的功能在市場上更有誘惑力。縱然可以通過更換外套來延長球鞋的壽命,但外套與內靴分離的設計天生存在著穩定性差的硬傷。激烈運動中 內靴在鞋套中的滑動會造成嚴重的穩定隱患,而且無法解決球鞋過重的問題。基于這兩點Morf技術被證明不適合用于籃球鞋的設計,很快便被NIKE放棄了。
NIKE Impax
2004年NIKE毫無前兆地推出了一項創新的中底緩震技術Impax,這項技術研發的目的不免有些尷尬——彌補Shox技術的缺陷。
Shox技術度過了初期的火爆后,因為穩定性差的缺陷在當時飽受非議,NIKE從古老的拱形避震原理得到靈感,將彈性材料打造成帶有橫向圓孔的造型,安置 在球鞋的后跟,從而使后跟形成數個拱形結構,利用結構本身的彈性形變來緩沖運動中的沖擊,這就是Impax的工作原理。這種技術因為材料、工藝較為簡單, 成本較低,主要應用于中端產品,被稱為“廉價Shox”。但實際的穿著感覺與Shox并無太大差異,而且同樣沒有解決離地過高、穩定性差、重量超標等問 題,外形也并不討好,最終被NIKE在籃球鞋領域棄用,只是在跑鞋產品上偶爾能看到。
adidas HUG三維環抱技術
在諸多曇花一現的運動鞋科技中,最為短命的恐怕就是2004年推出的adidas HUG三維環抱技術了,因為這項科技存在諸多致命缺陷,只應用在了T-mac 4一雙球鞋上便戛然而止了。
無論結果如何,每項技術的研發初衷當然部是積極的。阿迪的設計師從滑雪靴上得到靈感,設計出了HUG這種省略鞋帶的鞋面鎖定技術。使用鋼纜把鞋面覆蓋物與 后跟的旋鈕鎖定系統聯系起來,通過調節后跟鎖扣的旋鈕,調節鞋面覆蓋物的包裹松緊程度,進而使每位穿著者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包裹程度。搭載這種技術的T- mac 4外形上一副未來機械靴的風格,后跟的金屬支架和復雜的旋鈕鎖扣十分亮眼。但實際使用過程中卻問題多多,首先是采用這套復雜的機械系統是球鞋重量嚴重超 標,對于T-mac 4這樣的后衛用鞋來講使致命傷;鞋面的內置覆蓋物在運動中會磨傷腳面,而鎖止后的鞋面包裹缺乏傳統鞋帶包裹的彈性,在運動中無法更好地適應雙腳的動作,造 成包裹過緊或過松的情況;一系列的機械裝置令整雙鞋腳感過硬,緩震性和靈活性不足……總之,噱頭十足的HUG系統并不適合用在籃球鞋領域,籃球運動對雙腳 靈活性的要求與滑雪運動鎖定雙腳的要求必定是南轅北轍的,HUG技術的失敗也許從最開始就注定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