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人員商務談判的三個坎
前言:
當今供過于求的商務環境中,談判對于銷售人員的挑戰相對而言比對其它職業人員的挑戰要大。
孫行健對談判研究的興趣,始自十幾年前參與組建華為公司投標管理辦之時。當時,我們的挑戰是,在重大項目中,如何以華為的年輕工程師有效地應對客戶白發斑斑的總工、總師們。在某些國際投標項目中,我們要面對的甚至是位高權重的政府要員。
在瞬夕萬變的市場上,談判好像是過獨木橋。橋下是失敗與丟單的萬丈深淵,前后還有來自內外的干擾。孫行健經歷無數次談判后,深深體會到作為銷售人員在談判中面臨的壓力。
在離開華為后,孫行健得以加盟荷蘭飛利浦任職戰略采購。在飛利浦的四年中,孫行健獲得了從采購的角度研究與實踐談判的機會。
談判中,孫行健的體會是,最難做到的就是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稍有不慎會“流離失所”,這個過程中需要平衡!談判就像跨欄賽,在運動中越障,在越障中保持平衡。
總結起來,銷售人員從事談判,要過三個坎:
一、既要維持好關系,又要維護自身的合理利益
買方市場上,天平通常是倒向客戶的。因此有廣為流傳的沃爾瑪天條:“第一條,客戶永遠都是對的”“第二條,如果客戶確實錯了,參照第一條處理。”
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銷售員,腦子里應該比客戶多一根弦,這根弦就是關系。什么叫關系?商業社會中,相互需要就是關系。誰更需要誰,誰就應該對誰更好一點。孫行健認為,買方市場上,自然是我們需要客戶多一點。
如果一場談判下來,我們與客戶的關系減分了,這場談判可以說就是失敗了。因為在買方市場上,關系減分意味著買家主動選擇你的可能性減少了。從而你的長遠利益也就損失了。
所以,作為銷售員,要注意把促進關系作為商務談判的首要目標。
但促進關系不是討好,討好也促進不了真正的關系。與客戶相處,其實和照顧自己的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孫行健并非要將客戶身份貶低,如今的孩子,每家都只有一個,捧在手里怕冷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的地位確實象客戶)。要建立建設性的關系,需要樹立好的原則。一個沒有原則的家長,會把自己的孩子寵壞,最后會令自己和孩子的關系進入極不和諧的地步。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如同我們愛自己的客戶,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因此,在談判中,銷售人員不能因為短期利益的引誘,使用可能會傷害信任的手段。銷售人員也不要說氣話,以至于傷人感情。在爭取自己利益時,要講道理、講依據。在堅持自己的立場時,要給客戶公平的選擇。
比如,拒絕客戶時,就很客氣、很平和地說:“我們實在做不到這個價格,您不妨去試試XX公司,看他們能否做到。以后有機會了,我們再合作”
爭取利益和維持關系的平衡點在于――――“公道自在人心”{page_break}
最高智慧,就是大道,遵道必有得,就是所謂道德。
因此,經商要念道德經。
讀者諸君可能會問,如果講公道,需要學什么談判?做個老實人就可以了。
孫行健以為,講公道,不是人人會講。何謂公道,是需要判別力的。否則就不會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是是非非了。具體入微之處需要智慧,微妙之處,就是圣人,也難免失誤。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維持關系的前提下,爭取利益,遵循公道的原則,保持平衡,從而走得更遠。
二、隔山震虎、空谷傳音,如何低成本取信
銷售人員商務談判遇到的第二個坎是:如何取得客戶信任。除我們一般理解的信任外,還有一種相信,就是當銷售員提出最后立場時,客戶是否相信這真的是最后的立場了。或者,當銷售人員提出某種“最后通碟”時,客戶是否相信。
作為銷售人員,孫行健深知印象比嘴說得更多。銷售人員與客戶談判,實質上是對客戶的腦象進行干預與影響。腦象,就是客戶頭腦中關于銷售人員和要談的方案的印象。
這個腦象偏向于銷售人員的目標,那銷售人員就有成交與成功的希望。這個腦象對銷售人員極為不利,那銷售人員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先處理腦象再處理現象。
談判全程中,銷售員應精心設計自己的衣裝打扮、言行舉止。比較典型的一次性談判中,客戶常在見面的三秒中內,對銷售員作一個可信度的判斷。在交談的一分鐘內,決定是否投入時間與其談正事。在談判的前五分鐘內,決定以合作還是對抗的心態和其談事。
三秒鐘,我們還沒開口,客戶作出的判斷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根據孫行健的經驗,客戶至少對以下三個問題確信無疑:
1、來者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2、來者是誠實的還是較滑頭的;
3、來者有無教養。
客戶作出的判斷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以上三個問題,已足以影響談判的進行了。
孫行健認為,銷售人員的挑戰是:在時空受限的情況下,如何準確表達立場,獲客戶的相信。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全息溝通法。運用衣著、言談、舉止,表達我們的價值觀、訴求。古代功夫高手要做到隔山震虎、空谷傳音,這種在時空受限條件下傳遞能量的方式,借用到談判中來,就是要很好的組織自己的無聲語言。
行不言之教,為不爭之爭。
如果客戶見到我們后肅然起敬,那么進入談判時,就會難點如冰釋,簽單如水到渠成。
低成本取信要善于造勢,孫子云:造勢者,因利而制權也。造勢是需要策劃的,要根據利害關系進行權變設計。
造勢的平衡點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page_break}
讀者諸君問,既要權變又要一致,不是矛盾嗎?孫行健認為,權變的是細節,一致的是原則,權變的是局部,一致的是整體。
手段靈活、藝術,原則統一、陽剛。
三、在不確定性中正確決策,洞見解死磕
死磕是在北方流行的口語,大概意思是說堅持己見,有點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意思。在談判中,雙方死磕的場景實在是太常見了。而這種死磕,常令到雙方無法實現更好的收益,白白造成交易成本。
在賣古董的一行里,常用的一個詞叫繃著。就是對方出價之后,己方表示不滿意,其實這個價已能接受了,保持沉默,等待對方更改出價。
雙方若是都繃著了,死磕就出現了。
在現代商務談判中,由于競爭的激烈,網絡發達,信息基本上是透明的。如果我們一上場就報個高價,然后繃著。帶來的反應往往是:客戶很生氣,上綱上線到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于是一怒之下,去到其它家。
談判技巧解決不了戰略布局的問題。
戰略問題第一是要認清自己,古希臘神廟里,赫然刻著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兩千年后,這依然是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老子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勝的關鍵是認清自己。
進談判室之前,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一是我們的需求,二是我們的力量。
讀者諸君可能說,認清自己有什么困難?以孫行健的經驗來講,談判桌上百分之八十的失敗恰恰來自于對自己的認識不清。有的人認為,自己最重要的需求是保住價格底線,結果為一點暫時的利潤激跑了自己最大的客戶,后悔莫及。還有的人,高估或低估自己堅持底線的能力,帶來令自己懊悔的談判結果。
認清自己,以及設計自己的對策,需要處理不確定性的問題。比如,我們的需要決定的問題往往是:出價不同,客戶拒絕我們的可能性不同,在這些不同的可能性中如何實現我們的效益最大化。
對不確定性的分析,設計自己的最佳策略,并令之與客戶的對策互動,以創造出成交空間、爭取自己最好的效用。
面對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保持在稀缺的客觀信息與焦慮的主觀需求之間的平衡。作為銷售人員,需要學習一些決策方法,從而找到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平衡的方法。
總結:
談判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的藝術性表現在:沒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每一次成功都是“戰勝不復”。它又是一門科學,它的科學性表現在:各個成功要素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任何人只要用心向學都可以掌握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