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與文化的關系
商標是一種事物和其它事物區分的標志。
商標是一種文化。謂:商標文化。
商標,用一句較時尚的話來說,是種無形資產。可能一分不值,可能價值連城,無法估量。
商標,盡管有個商字,末必就是商品專用。許多事物也有約定俗成的“商標”。
馬列主義,從某種意義論,也是一種“商標”,以區分和其它理論不同,當然排拆假馬列主義。(奧運會)也是一種“商標”,以區分和其它體育賽事不同。
文化,當然也有自己的商標。
從小方面而言,有餐飲文化,有服裝文化等。再往小處說,在餐飲文化中,還有餐具文化,筷子文化等。所有細小的文化現象匯聚成一個大“商標”:文化。
中國商品,以各種商標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匯聚成一個“商標”:中國商品。
一個大“商標”,必然會產生自己的“商標”定位。自己(人)不給其定性,約定俗成也會給其定性。這是必然的,毫無疑問的。
中國商品是劣質廉價的商品;中國商品是優質優價的商品。這樣給“大商標”定性是無法避免的。光喊口號是沒用的,得有個明確的目標,得努力去做,得擺事實才行。
事物的“商標”定性,也許至關重要,也許無關緊要。
中國文化是腐朽的封建文化。這個結論,這樣的定性,在上個世紀早已家喻戶曉,幾乎地球人都知道。
“封建與腐朽”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注冊商標”。
要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必須先要更換早已定性的“注冊商標”。
中國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在更換“封建與腐朽”的“注冊商標”以前,是很難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強行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會令公眾啼笑皆非的,會令公眾暈頭轉向的。
更換“注冊商標”,不是想抹去就能抹去的,不是想更換就能更換的。不是喊幾句響亮的,光明堂皇的口號就能完成的。
更換“封建與腐朽”的“注冊商標”,需要認清中國文化本質,明確目標,擺清事實,講明道理。
中國文化,當然應該有適合其“身份”的“商標”定位,以區分和其它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是封建的腐朽文化。這樣的“商標”定性很正確,未必準確。這樣的定性,帶有很濃烈的政治色彩,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產物,是必需的。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運動,我們一路走來。批判、抨擊封建的腐朽文化,從未停止過。我們可以否定“文化大革命”運動,我們不應該否定“五四”運動。
中國歷史已經發展到了,必須給中國文化“正名”的關口。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兩字。
批判和抨擊封建的腐朽文化,或者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先進的文化,這樣的大事,更要講“認真”兩字。
文化不是“一言堂”,文化不是“變戲法”。可以說變就變。文化是條“長河”,九曲十八彎,需要潛移默化地長年積淀,才能恰如其份地延續。
有些事情,不是想當然就能成當然。
世界,這個人類社會,世界人民的腦子,不是黑板,記憶、結論、歷史,說擦去就擦去,說改寫就改寫的。
腦子一熱,步調一致,說轉向就轉向。在國內,也許還能施行。在中國這部歷史“車”上的人,“暈車”歸暈車,“反胃”歸反胃,歷史車輪總是要前進的。在國際上,世界人民會趕不上趟的。{page_break}
封建與腐朽,封建是一種體制,是一種制度,具政治屬性。中國文化中,也確有腐朽的成份,但是,這些都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旨。中國文化另有其本質,另有其“靈魂”,另有其主旨。
洪水,并不是水的本質,不是水的主旨,道理是相通的。
洪水只是水的一種非常狀態。把水定性為:洪水,很客觀,很正確,未必準確。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揭露洪水的危害,可能是必須的。這個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水,不屬于政治,不屬于階級。水有(它)自己的屬性:礦泉水,純凈水、江水、井水同屬水,又分屬不同的水。文化亦如是。不屬于政治,不屬于階級,有自己的屬性。
中、西文化有許多不同現象,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是有目共睹的。中、西文化同屬文化,絕對正確。中、西文化顯然分屬兩種不同的文化,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中、西文化本質不同,似乎已有定論,似乎又模模糊糊。
中國曾經封建帝制皇朝,于是得出:中國文化是封建文化。這個政治化結論。雖然正確,但不準確。西方各國也曾經(甚至現在)封建帝制皇朝,自然也只能得出相同的結論,必然無法區分中、西文化差別。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種中性化結論,同樣也正確并不準確。西方文化(古希臘、古羅馬等)也底蘊深厚,也博大精深。不提及,并不能說明(西方古文明)不存在。事實無法否認,玩概念游戲,采取“駝鳥政策”,是無濟于事的。中西文化的結論又相同,還是無法區分中、西文化差別。而中、西文化確實不同,確實存在著差異,許多差異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談(表象上)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大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卻不認真地了解中、西文化的本質差別,對同樣底蘊深厚的西方文化,“故意”視而不見,對同樣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故意”回避,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是對中國文化的不尊重,是對西方文化的不公正。帶著太濃重的政治色彩,帶著太濃重的“愚民”色彩,和傳承、弘揚中國文化不合拍。
中國,從閉關自守,以泱泱大國自封,到學習西方的知識與科技,再到崇洋媚外,開口必帶A、B、C,月亮也是西方的圓。現在風水輪流轉,又要到孤芳自賞,固步自封中去。
中國文化,必須和西方文化有所比較,分清各自的本質差別,才能生存、傳承、發展、弘揚。
視而不見的回避態度,也許很實用,也許很有效。公眾畢竟不是“北京填鴨”,公眾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現實有時很殘酷,中、西文化沖撞無法避免。事實就明擺著,視而不見。,“它”還在那兒擺著,回避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很多現象,很多現實,早已證明了中國文化的優秀與先進。長久以來,中國文化缺乏該有的、較為準確的“商標”定位,無法區分與其它文化的本質差別,于是就出現雜亂無章的,零碎拼湊的,貌似客觀的,大肆宣傳中國文化現象。試圖用中國文化表象,來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如此這般地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很難領會到中國文化的精華,很難體驗到中國文化的“靈魂”,很難領悟到中國文化的主旨。猶如用洪災來證明:水是生命之源。用火災來證明:火是人類進化的基石。這樣很詳盡,很生動的描述,雖然很客觀,很精采,卻讓人感覺有點“牛頭不對馬唇”的味道。
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不應該采用“駝鳥政策”,除非為了“愚民”的需要,另當別論。中國文化完全沒必要采取“駝鳥政策”來傳承和弘揚。
中國人,理所當然熱愛中國文化。所以才認為完全沒必要采取“駝鳥政策”。用視而不見西方文化也底蘊深厚,用回避西方文化也博大精深的態度,來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是不足取的。
中、西文化的差別,并不在于封建體制上政治類同,并不在于各自博大精深的類同。中、西文化另有其內在本質的差別。
中、西文化同屬文化,又分屬不同的文化。中國文化理當有屬于自己的“商標”定位。這是一項很基礎的工作。沒有基礎,是很難建立起中國文化之“塔”的。沒有基礎,建立起來的“高塔”,也會不穩固的,很難經受(外來文化)沖擊的。接受外來文化,有容乃大,洋為中用和被外來文化沖擊,被外來文化替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主動與被動是有區別的。
惟有(討)論清中國文化本質,為中國文化較為準確地定性,理直氣壯地摘去中國文化“封建與腐朽”的“帽子”,不再滿足玩“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駝鳥”游戲,才能夠區分中、西文化差別,才能夠正確認識中國文化更優秀,更先進的精華,才能夠明白:月亮哪國更圓,哪國更亮。
不(討)論清中國文化本質,不認真區分中、西文化的本質差別,就迫不急待地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猶如沉渣的泛起,只會給世界各國以混亂的印象,只會給各國人民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文化是個出爾反爾的文化,中國是個出爾反爾的國家,中國是個隨意玩弄自己文化的國家,中國社會是個出爾反爾的社會……這樣長久發展下去,中國文化是會變質的,中國文化是會變味的。中國文化本質,中國文化“靈魂”是會逐漸消亡的,只剩下中國文化的表象。只剩下中國文化的“皮毛”,取而代之的將是外來文化的本質。外來文化的本質,穿了件中國文化的“外衣”,會令中國文化失魂落魄的。
其實,西方文化的本質,早已昭然若揭,帶著其鮮明的“商標”特性;中國文化的本質,也早已呼之欲出。只可惜都忙著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沒功夫靜下心來,區分中、西文化的本質差別,沒功夫討論為中國文化“商標”定位。
忙,是一個時代的特征,也是某種文化變質、變味的征兆。
五四青年節,年年過,年年均不同。
節日,過過形式,忘了(忽視)本質,節日會變質,變味的,會逐漸失去該節日意義的。會逐漸只剩下該節日的“皮毛”,會逐漸失去該節日的本質內涵,會忘本的。
繼承五四運動精神,發揚五四光榮傳統,旗幟鮮明地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論清中、西文化的本質差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文人墨客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