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升值壓力 外貿結算應盡量采用人民幣
美國勞工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非農業就業人數減少9.5萬人,失業率意外維持在9.6%。
美國政客認為,如果逼迫貿易不平衡,奪回被中國奪走的美國制造業就業”。
而溫家寶總理本月初在美國發表演講時說,人民幣兌經濟體。
可見,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貿易順差。專家建議讓人民幣走出去和擴大內需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外貿結算力爭用人民幣
在2009年之前,人民幣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理論研究的課題。去年被業內專家公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起步之年。而今年,人民幣國際化開始進入“提速期”。
2009年4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共5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此舉可大大便利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計價和結算,將人民幣結算的范圍從部分邊境貿易擴大至港澳地區和東盟的雙邊貿易以至整個國際貿易,有力地推動人民幣實現區域化。自今年6月起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擴大至20個省區市,并允許境外機構在試點區域開設人民幣結算賬戶。
匯豐銀行近日在香港發表全球貿易報告,認為隨著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推廣,亞太地區將涌現更多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報告指出,約一半的香港和馬來西亞受訪外貿企業都表示未來6個月內會考慮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而24%的中國內地進出口商也表現出同樣意向。
在國際金融市場推廣人民幣
今年7月份,央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簽署了1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至此,貨幣互換國達到8個。貨幣互換實際上是指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貨幣互換的目的在于降低籌資成本及防止匯率變動風險造成的損失。
8月份,央行宣布允許境外銀行參與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交易,打開了人民幣投資回流的渠道。至此,人民幣流出、境外離岸流通、回流的循環路徑建成。國家外匯管理局高級經濟師王大賢表示,這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關鍵之舉。一系列舉措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正緊鑼密鼓進入“大步跨越期”,正從加快貿易進程開放逐漸向資本項目和金融進程開放邁進。
國務院發展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通過國際金融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措施還有用人民幣直接對外投資。這能直接提高人民幣在相關區域的流通規模和認同程度,值得嘗試和推廣。另外,在上海建設人民幣市場的金融中心,同時在香港建設人民幣的離岸金融中心。正如紐約之于美元、倫敦之于英鎊,在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可以形成人民幣的定價中心和結算中心,發揮“聚集效應”,可以為未來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良好的市場基礎。
購買歐洲國債以“聯歐抗美”
就在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經濟復蘇形勢仍不明朗之際,正式訪問希臘的溫總理明確表示,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已經購買并持有希臘國債,還將采取積極姿態參與希臘新國債的認購。溫總理同時表示,中國不減持歐元債券,支持歐元保持穩定。
實際上在逼迫人民幣升值的陣營中,西方國家并非鐵板一塊。美國財長蓋特納宣告,在11月于韓國舉行的峰會上,將動員其他國家迫使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但西方媒體對G20國家官員的采訪表明,蓋特納在首爾必將勢單力薄,他本人也承認,沒幾個國家愿意對抗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更急于在人民幣問題上撈取好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歐元區財政官員說,“這更像是個雙邊事務,其他國家則在圍觀,他們或認為意義不大,或根本就不感興趣。”
《貨幣戰爭》一書的作者宋鴻兵認為,中國購買希臘國債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歐元或者歐盟對中國的匯率輿論上的壓力,特別是當歐洲人意識到中國手上的現金可以使他們的經濟復蘇獲得巨大利益的時候,歐洲會動心。所以說就這點而言,中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實際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歐洲不會單方面、無條件地跟著美國一塊對中國施加匯率壓力。
專家解讀:鼓勵人民幣輸出是緩解升值壓力的根本途徑
孫冶方經濟學獎得主、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駿民認說,中國現在的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大量增加很像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和聯邦德國面臨的情況,前者采取的是“推擋”的政策,即鼓勵用外匯到國外投資,限制國外熱錢流入。而德國則采取“疏導”的政策。但是,后來日本走上泡沫經濟之路,而聯邦德國則平穩增長直到以馬克為基礎創造出新的國際硬通貨“歐元”。
劉駿民表示,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其經常項目持續順差的時候,也通過資本項目持續逆差,向外輸出美元,這種方式對我國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既能保持我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正常發展,又能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而從日本的教訓和德國的成功經驗看,人民幣國際化正逢其時,一旦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國際化的大門也將會關閉。我國當前應抓住機遇,順勢推進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讓人民幣走進儲備貨幣的行列,這也有利于為美元匯率的穩定提供支撐,避免世界范圍內經濟的大幅波動而引發經濟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