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將成為外貿的新引擎
“近兩年以來,中國和市場的專業人才和外語人才。我們的企業尤其要對目標國家的法律環境非常了解,特別是對勞工的規定要充分了解。此外,銷售渠道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后常常會碰到的問題,銷售網的建立有時不僅需要著眼于一個國家,更要覆蓋周邊區域。這就需要了解整個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有何優惠政策。”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認為技術設備、人才和銷售網絡的建設是中國企業開拓新興市場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首先,新興市場絕非散貨場。這些地區的消費者對國際市場的熟悉程度,不比歐美消費者差,企業必須用設計和質量來打開當地的中高檔市場。其次,不可急功近利。企業不應視新興市場為歐美市場的補充劑,進軍前須有長期作戰的準備,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耐性才可讓企業扎根,最終獲得豐碩成果。第三,大小通吃。慣于與歐美市場打交道的企業,會因新興市場訂單規模小,有‘雞肋’的感覺。但新興市場的前景有目共睹,假如企業開拓市場的工夫始于微時,將來必可事半功倍。最后是風險管理。風險是機會的代價,要追逐新興市場的商機,必須做好風險管理,絕不能貿然冒進。新興市場的金融系統、司法制度等均有未臻完善之處,企業須小心尋找合作伙伴,仔細評估風險。”
——香港貿發局總裁林天福認為,開拓新興市場的例子中不乏鎩羽而回的失敗個案,仔細探究,有一些是值得后人汲取教訓的。
“去年9月,廣東省率企業訪問了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四國,其掀起的‘廣東旋風’帶來的不僅僅是近109億美元的合同金額,更多的是新興市場藍海戰略的快速啟動。‘中國造’無論從價格還是產品質量上都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還是比較受新興市場歡迎的。”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官維平認為,金融危機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引導下,廣東及時調整市場結構,加大了對新加坡、韓國、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使出口地區更加多元化,提高新興市場的出口份額,因此廣東省上半年的進出口貿易出現好轉。
“就具體市場而言,中東地區較富裕,支付能力強,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市場,但關鍵在于要了解其地方文化;而東盟國家對中國產品需求比較穩定,更重要的是技術輸出與合作,包括廣東與新加坡將合作建設的‘知識城’。服務貿易的重要性以后可能超過一般貿易。”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認為,新興市場有潛質,但不會很快見效,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國對這些市場不夠了解,出口的也多為低端產品,應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技術含量。
“今年以來,廣東省積極開拓中東市場取得了較大成效。上半年,廣東對中東出口規模已接近對日本出口,出口72.1億美元,保持增長5.6%;對東盟出口微降0.7%,但比1~5月收窄2.5個百分點。而對主要出口市場香港地區、美國、歐盟出口分別下降23.8%、15.3%和22.9%,降幅均未見明顯收窄。”
——廣東省外經貿廳一位官員表示,廣東對新興市場出口回暖跡象更加明顯。
“公司今年以來一直致力于拓展過去的一些冷門市場,尤其是南非和印度市場。”
——一家大型鞋企負責人表示,這種對外拓展渠道的創新已收到成效,近兩個月的新興市場訂單量占比超過三成。據行業內統計,今年1~7月溫州鞋對瑞士、古巴、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基斯坦、安哥拉、烏干達等國家的出口猛增,增幅均在60%以上。同時,在以往的出口“盲點”阿塞拜疆、赤道幾內亞、朝鮮、津巴布韋等國,近月來亦實現了“零的突破”。
“由于提早采取新興市場拓展和內外貿‘兩條腿走路’戰略,今年以來外貿訂單不降反增,同比增長了20%以上。由于業務量增加迅速,我們新招進了20%的中層員工。”
——溫州騰旭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云旭認為,公司外貿收入的增長正是得益于對新興市場的及時開拓。
“從2001年到2004年,飾品市場非常好,許多外行人也加入進來。飾品原本研發空間很大,但是外行人進來,只會抄襲,打價格戰。當時我就想,與其等市場被做死再調整,還不如主動開發新市場。我立即派妹妹前往中東及俄羅斯、西班牙等地考察。2006年1月,新光在阿聯酋迪拜成立了分公司,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企業在迪拜和俄羅斯、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相繼成立了13家分公司。”
——浙江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認為,中國企業從開發新興市場中得到的最大好處,是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海外新興市場縱覽
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新興市場,指導零售商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在這些市場中取得成功,麥肯錫公司在巴西、印度等國就服裝購買的態度和行為開展了一次獨家調查。中俄經貿合作網、“愛上非洲”官方網站也分別針對俄羅斯和非洲民眾的服裝消費行為進行了調研。以下是本網綜合上述資訊給出的專業參考。{page_break}
巴西
服裝消費觀念
巴西人喜歡用信用卡買衣服。在對新興國家服裝市場做的調查中,超過60%的巴西人認同“我認為使用信用卡購物非常好”這一表述。相比之下,認同這種表述的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消費者比例分別為30%、24%和13%,這從巴西信用卡業務每年超過26%的增速中也能得到印證。
巴西人比較喜歡買衣服,而且有特別的時尚意識。調查顯示,近80%的巴西人都期待新衣服,這個數字遠高于中國和俄羅斯,而且50%以上的巴西人買衣服是為了與朋友和家人外出。時尚是巴西人一貫的追求,只有在巴西,時尚才被列為首選商店的三大屬性之一,而這股時尚潮流大多是由本地熱播肥皂劇的明星們引導著。
對外來品牌的認可度
本地零售商和他們銷售的本地品牌受到巴西人的推崇。在調查中,81%的巴西人表示“信任本地品牌”,而且只有11%的巴西人認為“國外品牌在質量上優于本地品牌”,這一比例比在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調查中得到的數據要低得多。盡管如此,也有一些國際品牌通過有效的本土化策略獲得了成功,如歐洲服裝零售商C&A通過開展以巴西超級模特為特色的活動樹立起在當地的形象。
印度
服裝消費觀念
在調查中發現,近40%的印度人是圍繞著某些特殊事件,如婚禮和每年的宗教節日買衣服的,這一數字大大高于其它新興市場。另外,在印度,購物是一項家庭活動,這一點比其他國家都更突出:將近70%的購物者總是與全家一起去商場。74%的人認為,購物是與全家一起消磨時光的最好方式,這一比例是巴西、中國和俄羅斯平均值的兩倍多。
對于大多數商品而言,印度民眾的平均消費量很低,大約僅是發達國家的5%~25%。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價格特別敏感,仍然會因為價格較便宜而犧牲品質。
在印度,婦女是整個家庭服裝購買的主要決策者。但印度男人也起著重要作用:有一半的印度婦女表示,她們的丈夫對于她們經常光顧哪些商場具有重大影響,這一比例遠遠高于巴西(3%)、中國(8%)和俄羅斯(18%)。另外,印度的男裝市場要比女裝市場大,并且傳統服裝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對外來品牌的認可度
印度人對外來品牌的認可度其實要分兩個層面,印度上層的王公貴族和富豪鐘情于國際奢侈品牌,“從LV的旅行箱到卡迪亞的精致珠寶,一直武裝到了牙齒”;而農村的印度人習慣穿傳統的民族服飾。隨著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富裕起來,對中高端品牌服飾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印度,高檔購物街和大型商場的建設正如火如荼,許多出手闊綽的消費者還不滿25歲。根據咨詢公司預測,未來三年內,印度高端消費市場的增長速度將達25%,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此外,印度本土品牌為了應對國外服裝品牌的競爭,也開始轉向商務休閑品牌的生產,如位列品牌認知度排行榜前三的ParkAvenue、AllenSolly和Reid&Taylor就原本是擅長制作紗麗等傳統印度服裝的服裝品牌,現在也開始為男士們制作現代式樣的商務正裝。
俄羅斯及周邊
服裝消費觀念
俄羅斯人買衣服很看重品牌。中國服裝對俄出口雖然量很大,但仍缺少在俄服裝市場的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隨著俄羅斯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他們對中高檔服裝的需求增長很快。據調查,10%~15%的俄羅斯人有能力購買名牌高檔服裝,而對廉價低檔服裝的需求越來越少。
對外來品牌的認可度
在對待外來品牌上,俄羅斯人比較開放,這與他們的歷史有關。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所有的消費品幾乎都是外國貨,進口產品占俄消費品市場90%以上的份額。至少在服裝上,現在的情況也沒有太大改變,進口服裝占據著俄羅斯高中低端消費市場。
非洲
服裝消費觀念
非洲56個國家各自的發展水平極為不平衡,南非、埃及、喀麥隆等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對服裝消費比較重視品牌,而大部分非洲國家的普通民眾對服裝品牌并沒什么概念。比如肯尼亞人喜歡美國風格的二手服裝,80%的肯尼亞人購買二手服裝,接近100萬肯尼亞人的生活直接與從事二手服裝貿易有關。
近年來由于非洲國家特別是西非國家經濟的發展,一些非洲人已明顯感到原有生活方式的落后,他們開始向傳統挑戰。盡管他們只占非洲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他們在領導非洲的時代潮流?,F在,非洲國家的報紙經常大篇幅介紹時裝,刊登時裝廣告,電視鏡頭也經常出現非洲黑人模特的倩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