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解三國:劉備的成功之道
蜀漢集團的最高領導人成功之處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1、比較合理的戰略規劃與戰術規劃
戰略規劃是指應用于整體組織的為組織未來較長時期設立總體目標和尋求組織在環境中的地位的計劃,其顯著特點是長期性和整體性。戰術規劃是指規定總體目標如何實現的細節的計劃。戰略性規劃是戰術性規劃的指導,戰術性規劃是戰略性規劃的具體落實。
劉備的前半生基本處于在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情況之下,其中的辛酸是可想而知的。但劉備又是幸運的,因為他三顧茅廬得到了天下奇才諸葛亮,自此劉備的事業正式進入了發展期,從無立足之地到割據荊益稱漢中王、蜀漢皇帝,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其遠大的戰略規劃“隆中對”,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隆中對包含了對漢朝末年總體形勢的分析,也包含了對劉備自身實力和競爭對手的分析,從而為劉備確立了正確的戰略規劃和戰術規劃——劉備的長期戰略目標是中興漢室,統一天下,戰術性目標是取得根據地建立基業。
諸葛亮通過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之也”。短短幾句話就把競爭對手和潛在盟友明確化,在競爭對手勢力強大,潛在盟友不可圖也無法圖的情況下,話鋒一轉,點出問題的關鍵,“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緊接著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明確指出荊益二州的重要性和可取性,實現統一天下的步驟便是“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與毛澤東同志的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然后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取得全國政權的戰略如出一轍。
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緊接著的一系列戰術性行動立即啟動,火燒新野、舌戰群儒、孫劉結盟、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三氣周瑜、巧得荊州、計取成都、平定漢中等等,終于為劉備取得根據地,實現了三國鼎立的中期目標。{page_break}
2、積極合理的用人制度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縱向相比,文不如諸葛亮,武不如關張。橫向相比,文不如曹操,曹操的雄才大略,可與諸葛亮、司馬懿并駕齊驅,文采飛揚,詩歌辭賦,在《三國演義》中更是獨占鰲頭;武不如孫權,連曹操都嘆,“生子當若孫仲謀”。但他最大的優點在于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這點與漢高祖劉邦極為相似,“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處,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在創業初期,劉備能容人之能、用人之長,最終得西蜀,建立蜀漢政權。
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和籠絡是顯而易見的,桃園結義得關張,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再得鳳雛龐統,西蜀法正,常山趙云,西涼馬超,老將黃忠,猛將魏延等等,這些構成蜀漢集團的重要基石,基本都是劉備發現和應用的,這是他走向成功的一個根本要素。
在對人才的應用和管理上,劉備屬于民主式領導者,敢于下放權力,鼓勵下屬參與政事,認真采納下屬意見,并通過仁義慈善和帝胄之后的個人魅力來影響和領導下屬,下屬積極用命,這就使初期的蜀漢集團人才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因此平定漢中之后,出現蜀漢歷史上最繁盛的景況,文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武有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武官集團,蜀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