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材面面觀 鞋楦設計原理
腳長與楦長
腳長是制訂鞋號的基礎,也是設計鞋楦底樣長的依據,但是無論哪一種結構、式樣的鞋楦、它的底長都必須大于腳長。這是因為:
①腳的長度往往受氣候和從事勞動強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由于氣候的變化所引起的腳長熱脹冷縮變化一般為3-5mm,當人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或長時間行走時也會使腳長增長。
②人在行走時,腳在鞋內必須要有一定的活動余地,稱為“放余量”,一般素頭鞋楦的男鞋楦放余量為20mm,女鞋楦為16.5m。同時放余量的變化是隨著楦型頭形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頭形越小(尖、窄)放余量越大;反之頭形越大(厚、寬)放余量越小。
③鞋楦的后跟應有適當的凸度(后容差),以與腳后跟 部的弧度相適應,這樣才能使皮鞋更合腳,一般皮鞋楦的后容 差約為圍長的2%,一般男頭楦的后容差為5mm,女素頭楦的后容差為4.5mm。因此,楦底樣長與腳長的關系為楦底樣長=腳長+放余量-后容差。例如:制作一雙腳長為250mm的男頭皮鞋楦,那么它的楦底樣長即為:250+20-5=265mm
腳圍長與楦圍長
圍長是肥瘦的依據,鞋楦的肥瘦是依據腳的圍長而定的。確定鞋楦的肥瘦,主要根據腳的跖圍和跗圍兩個部位。
(1)跖圍
腳跖圍是走路時發生彎曲的關鍵部位,如果楦跖圍尺寸不當,不僅穿著不舒服,而且給鞋的跖圍部位帶來早期破損,影響人體健康。楦跖圍的確定除了依據腳跖圍之外,還與鞋樣有關。如:
①素頭、三節頭等鞋的楦跖圍需比腳跖圍小3.5mm,這樣鞋的跖圍部位卡住跖關節,維護腳趾不至前沖頂腳痛。
②淺口、舌式等后幫缺乏控制的鞋,楦跖圍需比腳跖圍小7mm,使成鞋后穿著走路跟腳。
③靴子、高腰、后幫有絆帶能有控制的鞋,其楦跖圍可等于腳跖圍或略大于腳跖圍,尤其是高腰棉鞋需加3.5mm。
④兒童正處于發育階段,為了使腳能正常生長,楦跖圍應大于腳跖圍。
(2)跗圍
跗圍在腳型規律中一般比跖圍大1mm。可是制楦不能按此比例,一般楦跗圍可大于腳跗圍2-6mm.。同時注意腰窩取蹺,同樣的跗圍長可以制作出不同跗圍蹺度,又直接影響楦型的造型,因此掌握跗圍的尺寸之外,必須正確構思跗圍的取蹺。
腳的寬度與楦的寬度
寬度是指鞋楦底樣上各部位的寬度。楦底樣寬度是以腳的寬度為依據的。腳的寬度有兩個,輪廓寬和腳印寬。其實,這二個寬度都不能作真正的楦底樣寬。一般情況下楦底樣的寬度除了前后兩端(放余量、后容差)需要縮放之處,其余部位均須取其輪廓寬和腳印寬之間1/2的點為楦底樣寬。
鞋楦的蹺度
楦的蹺度是指楦體的前蹺和后蹺高。而楦的前蹺高和后蹺高是相協調的。當楦的后蹺高固定以后鞋楦的前端點距水平面的距離叫作楦的前蹺高,在楦的后蹺升高時,楦的前蹺會隨著降低,當楦的后蹺降低時,前蹺就會升高,但這并不是簡單的杠桿作用。從一般規律來看,女楦的后蹺每升高10mm,前蹺降低1mm左右,男鞋楦的后蹺每升高5mm,前蹺降低1mm左右。
鞋楦內底基礎線
鞋楦的內底基礎線主要有:踵心部位點占腳長18%,腰窩部位點占腳長41%,第五跖趾部位點占腳長的63.5%,第一跖趾部位點占腳長的72.5%,小趾外突點占腳長的78%,拇趾突點占腳長的90%。
確定楦面中心線和后弧叫心線
先用目測在楦頭部找到頭厚凸度中點,筒口中點,再在楦背的最凹處找到中點。將頭厚凸度中點和筒口中點兩點緊貼桌面,鉛筆橫臥在桌面上,筆尖對準頭厚凸度中點、楦背的最凹處中點及筒口中點畫一直線,稱為楦面中心線。
在筒口后弧線上口找一中點,后弧邊口與底部邊口的交接處找出中點,再在后弧突點位置找到中點,將三點連成一線,為后弧中心線。
楦面中心線和后弧中心線的確定是鞋樣正確與否的關鍵,也是幫面各部件確定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兩條中心線,幫面是否正就沒有衡量標準,鞋面定點也無從定位。
如何確定鞋后幫的高度
滿幫鞋成鞋的后縫高,一般占腳長1/4(25%),但設計定位時在鞋楦上取腳長的23%就夠了。因為成鞋已含有內底、半內底、幫面、主跟、幫里等材料的厚度,所以成鞋與定位,二者該有此差。
舌式成鞋的后幫高為腳長的25.5%-26%,設計定位占腳長23%-24%。因為舌式前幫有長有短,因此,后縫高度也應有區別,但是舌式鞋無鞋帶調節控制,所以后縫高必須比滿幫鞋稍高一點。
淺口鞋的后縫高占腳長的26%,設計定位占腳長24%。后幫上口置有海綿,如休閑鞋、旅游鞋之類的后縫高,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可適當加高。
從以上比例數據看,前幫越短,后幫的高度就越高,否則就會不跟腳。此處要注意后縫的高度不能按楦底樣長取值 。因鞋楦的放余量有大小,如按楦底樣長取值的話,會使同一人穿的25號鞋,后縫高不相同。這樣顯然合理。
確定前幫總長度和口門位置
前幫的長度,如:包頭、中幫、前幫總長及口門點的定位,都必須按楦底樣長的百分比取值 。因考慮到腳型的各個關節的活動部位,前幫總長不能超過楦底樣長的66%,如果超過了這個數值,行走運動時,腳彎就會受頂撞。
口門長度一般指鞋的開口的位置,如:舌式鞋口門定在橫條的下面,前幫與鞋舌的接口處;系帶式定在鞋耳與前幫相接的位置,口門定位占楦底樣長的38%-44%(如女淺口鞋的口門長定在26%-30%為宜)。口門的長度要考慮鞋的穿脫和拔楦方便,如果口門太長會壓腳背,同時拔楦軷太淺了,又往往不跟腳。
確定鞋的口門寬度位置
鞋口門的寬度是以楦的跖圍長的百分比取值,是在口門長度位置作楦面中心線的垂線,再取垂線上的數據為口門寬。
耳式鞋的口門寬占楦跖圍長的16%-18%,內耳式的占跖圍長的16%,外耳式內外兩側交幫線之間的距離為跖圍長的32%。舌式的橫條長一般為跖圍長24.5%,鞋舌寬度一般為跖圍的19%。
確定后中幫高度位置(外踝高度)
外踝中幫高,就是踝骨下緣點,這個位置是單鞋的主要定位數據。因為腳的踝骨高度是占腳長的22%左右,所以成鞋后的高度不能超過腳長的20%。在設計定位時,一般占腳長的18%,同時注意外側比內側低,這是由于外側踝骨低于內側踝骨之幫,在樣板上可相差2-3cm。
貼楦材料有膠帶、透明紙、牛皮紙。權衡利弊,采用牛皮紙較為普遍,裁取紙纖維直向與鞋楦前后順向,長度略超過鞋楦的長度,寬度略超過楦面中心線寬度。可將紙揉搓一下,不需搓熟,否則雖能服楦,但難揭,易失真。搓后將紙攤平,紙與楦面分別刷膠,待干。
1.全楦貼紙法
幫面鑲接不對稱時(內外花樣不對稱),一定要貼全楦。先按貼紙的中心線剪開2/3,然后把貼紙的中心線對準鞋楦前端的叫心線,貼平服于楦面。在楦的最凹處打二到三個微小剪口,以便楦面平服。
2.半楦面貼紙法
用于鞋面內、外對稱鑲接的款式。其方法:裁取一張略長于鞋楦的紙,對準鞋楦的外側面貼平,在楦的最凹處打三個剪口,然后取一小塊貼紙補在這三個缺口上。
3.滿頭滿跟空腰檔貼紙法
用于涼鞋幫面貼楦,一般根據前幫長和后翼長分別裁取兩片紙,按幫面需量的大小稍超出一些貼上去,如深口的在最凹處打剪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