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里的伏擊營銷
奧運進行到第十二天,進入收官階段,一切開始塵埃落定。國人關注的金牌總數持續上升,運動員關注的競技狀態一片大好,贊助商關注的投資回報率日漸清晰。而我,作為一個市場從業人員,不可避免地,最關心的是在奧運這場四年一度的營銷大戰中,獲勝或被擊敗的品牌商們。
奧運開始前一年,相同行業的贊助商和非贊助商們,就攢足了勁,開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國際的,有百年的可樂冤家百事和可口;國內的,有兩大“奶業巨頭”,同出內蒙的伊利和蒙牛。中間的口水戰和幕后花絮,更一度占據了體育版。
而其間勢均力敵,并將戰斗持續至今而又峰回路轉,一波三折的,國內有銀行贊助商中國銀行和非贊助商招商銀行;國際的則是逢賽就斗的阿迪達斯和耐克。廝殺的結 果,或者說到今天為止的結果,依我看,則是招行取得了階段性的氣勢上的勝利;而另一對選手,卻出人意表地雙雙敗在了他們在中國的老對手——李寧的手下。
有趣的是,這一暫時的賽果,多多少少都跟張藝謀的開幕式有關。老謀子用一貫的戲劇性手法,千人操練的大型拼字加上獨步天下的輕功點火,不但令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夜之間得以爆棚,更有意無意地把一兩個贊助商到手的北京烤鴨給驚飛了。
營銷學的理論里,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伏擊營銷(Ambush Marketing),特指在競爭對手出其不意間出手,將對手打懵的一種營銷戰略或手法。和毛澤東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二字 游擊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伏擊營銷更強調隱蔽性和突發性,可以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跟體育賽事有關的例子,像與作為歐洲杯贊助商的可口可樂對壘的百事可樂,不但簽約了貝克漢姆等一撥大牌球星,更進一步地請球星將百事標志貼在胸口,以便于進球時可以將衣服掀開。
而在某屆奧運會上,作為贊助商挑戰者的百事,竟然將場外的一棟大樓包裹成了百事的易拉罐,成為賽事以外最大的新聞。每次伏擊完成以后,挑戰者都會做一個消費者調查,問一問消費者哪個品牌是賽事贊助商。不止一次地,百事市場人員拿著比可口高的百分比論功行賞。
幾十年的伏擊下來,不但被伏擊者充滿警惕,賽事組織者為了保護支持者的利益,以便保證得到長期的持續的贊助,也不斷吸取教訓,將游戲規則越定越嚴,不讓伏擊 者有可乘之機。國際奧組委(IOC)甚至為TOP贊助商準備了“反伏擊營銷”(Anti-Ambush marketing)的培訓,以實例提醒他們的市場人員容易出狀況的環節或地方,伏擊因此變得越來越難。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賽場外的比賽也同樣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各非贊助商在本屆奧運會上的表現。
從年頭推出“紅動中國”的主題以來,招商銀行就通過各種打“擦邊球”的手法強調自己跟中國崛起、跟奧運的關系,毫不諱言地把自己作為贊助商中國銀行的挑戰者。
據 知情者透露,兩個月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另一得以觀看開幕式彩排的贊助商代表無意間透露了活字組成“和”字的表演環節。招行靈機一動,立馬贊助了奧運頻道 的相關節目,并將早先為“和卡”的推出而拍攝的廣告片重新剪輯作為欄目宣傳片高頻率地在賽前賽間播出。到8月8日開幕式的各環節成為公眾話題后,招行也當 仁不讓地從中分得了一杯羹,成功地混淆了消費者視聽。
而另一對老對手,體育品牌阿迪和耐克,更是為了這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摩拳擦掌。早在半 年前,應對老對手阿迪達斯的贊助商地位,耐克就推出了以劉翔為主角的“疑似奧運”廣告,雙方將大把的資金,投向了女網、女排,廣告也充斥了電視、報紙、戶 外和互聯網。你來我往,一時間難分伯仲。
但鶴蚌相爭,黃雀在后,情勢在8月8日晚急轉直下,當被張藝謀稱為開幕式最高潮的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寧,在三個小時冗長的表演和進場儀式后出現,相信令耐克和阿迪的奧運特別小組人員都悲慟不已。三分多鐘,李寧的云中漫步在十幾億的中外觀眾面前將開幕式氣 氛推至沸點,作為14塊金牌得主和李寧有限公司的主席,李寧在祥云書卷火炬被點燃的瞬間,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同名公司,當然還有同名的體育用品和服裝。
8 月11日,香港股市一開盤,李寧公司的股票就逆勢飄紅,一天中市值上升1.8億港幣。這一伏擊,如此精準,如此突然,如此有力,讓花了8千萬美金贊助費和 幾個億廣告費的阿迪欲哭無淚,而更讓他們求告無門的是,組織者和解說員都小心地避開了李寧同時是李寧牌服裝的創始人和擁有者這一事實,只強調他的體育成 績,所以阿迪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了。
誰讓人家的牌子和人同名呢,就算阿迪說服北京奧委會或老謀子用一個阿迪的人來點火,他們一時間也找不到一個叫阿迪達斯的運動員吧。
“Impossible is Nothing”是阿迪的廣告語,翻成中文是“沒有不可能”;經此一役,阿迪大概會把廣告語改為“Sponsorship is Nothing!”, 而中文可以改成“沒可能!”,以對應李寧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周一劉翔意外退賽后,已經預先做好小組出線和沒出線預案而又買斷了所有戶外視頻和次日報紙全版廣告的耐克,也只能徒呼奈何,總不至于將“Just do it!”的口號改為“Can not do it!”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