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打擊“傍名牌”,還應幫助創名牌
在為執法機關重拳打擊假貨叫好之外,相關部門也應深思,面對那些具備完善生產能力卻只能以制假為生的企業,該如何引導它們從“傍名牌”走向“創名牌”。
隨著國務院開展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逐漸深入,如生產全國90%以上假冒運動鞋的福建莆田等一大批制假、販假的黑色產業鏈相繼浮出水面。在為執法機關重拳打擊假貨叫好之外,相關部門也應深思,面對那些具備完善生產能力卻只能以制假為生的企業,該如何引導它們從“傍名牌”走向“創名牌”。
近期,福建公安機關連續在莆田等地破獲多起網絡售假案件,涉案金額上億元。在這些案件的破獲中,一個生產、銷售能力超過很多正規企業的制假產業鏈讓人觸目驚心。而在搗毀福建“高仿鞋”產業的背后,是從去年10月開始的公安、工商、質監、商務等26個部門參與的為期半年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在這期間,各級執法部門共立案15.6萬件,搗毀窩點9135個,涉案金額34.3億元。
通過這次對假冒偽劣商品的全面出擊,一些新的制假販假特點暴露在廣大消費者面前:例如當前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制造已經超越了以往的粗制濫造,很多假冒商品的生產水平和制作工藝與真品越來越接近,讓執法部門的打擊難度也在加大。
面對日益增加的打假難度,相關部門能夠合力行動,處理一批影響力較大的案件,能夠在短期內凈化市場環境、遏制侵權制假的勢頭。但從長遠看,如何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從根源上消除制假、販假的土壤,各級部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除了繼續加強監督和執法力度外,如何引導制假企業走向陽光化、正規化經營,也應該納入相關部門的考量范圍。
正如在福建制售假冒名牌運動鞋案件中,由于莆田制鞋歷史較長、產業鏈完整,所查處的“高仿鞋”用料和技術與真品運動鞋的質量相差無幾,可以說是假而不劣。用完全可以自己“創名牌”的生產能力去做“傍名牌”的違法勾當,這些制假企業的選擇的確令人惋惜。
同樣在對這些制假、售假企業的調查中,除了部分追求仿冒高額利潤的無良企業,還有相當一部分制假企業有著自己的無奈,由于之前只能從事利潤微薄的代工制造,沒有精力和實力創造自己的品牌,當近年來外貿形勢不利,這些無法在危機面前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只得鋌而走險靠制假生存。
其實,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面對這些具備一定生產能力和制造水平,卻無力進行產業升級、品牌建設的企業,在對其加強監管、杜絕制假行為之外,也可以出臺相關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引導這支生產經營仿冒產品的企業大軍進行產業升級轉型,研發自己的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成為中國制造突圍的一支力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