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唱一路行:傈僳族
傈僳姑娘
在中國西南地區,有一片云集著名山大川的神奇土地,這里有巍峨高聳的高黎貢山,有舉世聞名的怒江大峽谷,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自然景觀。一個以歌為伴,“鹽,可以一天不吃;歌,不能一天不唱”的古老民族——傈僳族就主要聚居在這里。
高山河谷擋不住傈僳族對自由通行的向往,他們發明了驚險無比的“溜索”,男女老少在江河上飛馳而過,贏得了“飄飄傈僳”的美譽。而那適應高山峽谷地理氣候特點的“千腳落地房”的建造,又讓他們成為這片土地上永久的主人。
天然屏障使傈僳族的家園遠離外界的喧囂,但封閉的環境罩不住傈僳歌的飛揚,那些關于生命和愛情的吟唱,那些關于自由和幸福的憧憬,那些關于生存和發展的奮斗,全都以民歌的形式在這世外桃源的神秘地帶流淌。
那用“布汁”和“雞腳稗”盛滿的“同心酒”,那飄香的烤乳豬,以及那宜人的“霞拉”①,表達著這個民族對友誼與團結、生命與生活的盛情。“我們大家舉起杯,喝下這杯同心酒;我們大家舉起杯,祝福明天更美好”;“你走東,我闖西,兄弟情誼酒中融;你隔山,我隔水,隔山隔水難隔情”。這洋溢著歡樂祥和、張揚著幸福夢想的傈僳族酒歌,詮釋了一個民族的和諧,頌揚了一個民族的進取。
傈僳族就是這樣用他們骨子里迸發的生命激情把他們的家園變成了“歌的海洋”。歌,播灑著歡樂,傳遞著希望;歌,變成了歷史,凝成了文化;歌,更是傈僳族對歷史、現實和未來“要說的話”②;歌,就這樣以特殊的語言記載了傈僳族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創世紀》、《生產調》、《逃婚調》、《種瓜調》、《牧羊調》、《金竹口弦調》、《結婚調》、《打獵調》、《種菜調》、《種麥調》、《蓋房調》、《告狀調》、《訪親調》、《請工調》、《生日調》、《過年調》、《喪葬歌》、《祭調》、《招魂歌》……,已載入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傈僳族民歌”、“阿尺木刮”等印證了這種詩意生存的魅力。
歌舞在山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