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一個愛水的民族
傣族姑娘
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訥、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繃、傣朗(黑傣)、傣亮(紅傣)。傣族源于中國古代百越族群。漢、唐史籍稱傣族先民為“濮”、“越”、“僚”;宋、元、明時稱“金齒”、“茫蠻”、“白衣”、“棠魔”;清代稱“擺夷”。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們傍水建干欄而居,種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樂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愛水、敬水,他們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并且悉心美化井亭。傣歷年節都要潑水、競賽龍舟、漂放河燈,為的是除穢、祈雨。自成體系的傣醫把水引入基礎理論,作為“四塔”(生理和病理的四大元素)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納龍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納妮。傣族與水的親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積淀。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滲透著水的特質:晶瑩、透亮、善良、溫和,同時又堅韌。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斷水水長流,是他們的哲學思考。
傣族是雨林的民族。傣族聚居區是北回歸線上“獨領風騷”的一塊綠洲,是中國至今唯一還保存著大面積熱帶雨林的地區。雨林是地球的“肺”,通過它們的呼吸提供大量氧氣而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雨林是物種基因庫,為傣族提供眾多的食物、藥物、木、竹和工業原料。傣族的衣、食、住、行和醫藥多是取之于雨林中豐富異常的動植物資源。雨林是傣族鄉土知識的源泉,雨林啟迪傣族的智慧。雨林是綠色宮殿,氣象萬千,神奇、獨特。傣族與森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多樣性的獨特的民族雨林文化,鑄就傣族自己的精神氣質。雨林中的奇花異卉數不勝數,傣族不但食花,用花療疾,從花中提取經濟價值甚高的物質,還賦予花以人的種種優美崇高品格。他們用花美化環境,用花裝飾自己,年節要插花,還用花通訊,以花為媒,用花賧佛,各種文藝形式和工藝品無不以花為題材,形成林林種種的花文化。前輩人類學家發現傣族是“愛笑愛花的民族”(見《水擺夷風土記》)。中國的綠孔雀只是棲息在瀾滄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熱帶雨林、季雨林邊緣,因此人們稱傣族地區為“孔雀之鄉”。孔雀是那樣的富于傳奇色彩,具有詩意,是傣族心目中美麗、善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傣族以特有的修辭方式叫它“勇罕”(金孔雀)。唐代《蠻書》載:“孔雀巢人家樹上。”傣族婦女梳孔雀髻,穿孔雀裙。傣族從森林獲得靈感,創作了馳譽世界的孔雀舞。傣族性格溫和,舉止文雅,愛美之心表現在體形、裝飾和舞蹈上:這些都與孔雀相似,人們把傣族視為金孔雀的化身。
傣族是開放的民族。歷史上開通的“蜀身毒道”從成都通過“乘象國”(今德宏傣族地區)直達南亞次大陸。勐仂(西雙版納)向南經勐艮達蘭納(今泰國北部),向北經景東通往滇西和內地,茶馬古道更是延伸到西藏、印度。傣族通過這些交通線很早就接受華夏影響,“京勐”與食邑、“波朗”羈縻、“波”與巫師、“壟”與社、谷魂與稷神、六十周期紀年紀日法與西漢干支,都是例證。號稱“亞洲水塔”的云南的幾條大河把傣族地區與中南半島和印度聯系起來。瀾滄江“一江通六國”,怒江經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出海,元江流進越南匯入紅河。這些經濟意義重大的“黃金水道”同時又是民族遷移的走廊,文化交流的孔道。傣族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既吸收中原文化,又并蓄印度和東南亞文化,使得傣族文化在本土基調上呈現出多元的異彩。南傳上座部佛教大約在14~15世紀傳入云南邊疆傣族地區,傣語吸收巴利語,從孟文(源于印度婆羅米字母)創制傣文,改用祖臘歷(小歷)。傣族的節日、禮儀和文學藝術因而多姿多彩。
改革開放30年來,昔日“瘴癘之區”已成人壽年豐的樂土。過去交通閉塞的“秘境”現今已成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前沿。20世紀50年代初期從昆明至景洪步行將近一個月,乘汽車至少四天。我過去到西雙版納考察民族是飽受其苦的。現今景洪已成云南省第二大航空港,從昆明去僅40分鐘。景洪、瑞麗等城市建設正朝著熱帶風光突出、民族風情濃郁的國際化生態旅游城市的目標邁進。西雙版納成為中國第二個天然橡膠基地,大面積橡膠平均單產雄居全國之冠。新興的林業、水電、旅游、云麻、小粒咖啡、傣藥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瑞麗已成為中國四大珠寶集散地之一,是翡翠交易最繁榮、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新農村建設結碩果,村寨水泥路四通八達。
干欄式新民居整齊劃一,不時有農用卡車和小轎車出進。大屏幕彩電、冰箱、音響、空調、電腦、高檔家具進入一般人家;電話、小型拖拉機、摩托車的私人擁有量大幅度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成績斐然,傣族潑水節、章哈演唱、象腳鼓、敘事古詩《召樹屯》、普洱茶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傣族的文化、教育、科技、衛生、文藝事業蒸蒸日上。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昆曼國際大通道的開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傣族必將更加繁榮、昌盛。高翔吧,金孔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