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風花雪月毓靈秀
白族姑娘
在祖國西南邊疆,有一個被稱為“東方瑞士”的地方。它的西邊,蒼山十九峰,氣勢磅礴,雄偉高峻,山頂終年積雪,山腰云橫玉帶。它的東邊,洱海二百里,碧綠晶瑩,波光閃閃,白帆鼓滿春風,漁歌隨風蕩漾。
蒼山倒映在洱海里,洱海更加清澄透明。洱海映照著蒼山雪,蒼山更加巍峨神奇。
唐代白族詩人楊奇鯤吟詠:“風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青。”明代白族詩人李元陽則寫道:“日麗蒼山雪,瑤臺十九峰。”詩人感到,在瑰麗的朝陽照耀下,冰清玉潔、晶瑩明凈的蒼山像神話中的瑤臺一樣迷人。這里,“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大理市的所在地。白族人民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人間仙境般的蒼山洱海之間和它的周圍。
洱海金梭島等地出土的石刀、陶鼎、銅劍、銅斧,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區域繁衍生息,四千年前這里的沃野上就翻騰著稻浪千頃。
公元前109年(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在這里設置了葉榆縣。在唐宋兩代先后建立的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人民和彝、回等民族一起在這里創造了繁榮的經濟、先進的科學和燦爛的文化,大理成為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公元980年,大理古城和宋朝京都開封同時被列為世界十三個大城市之一。
風雨不動、直指藍天、永遠屹立的三塔,顯示著白族人的風骨和志氣。沉洪雄渾、幽遠清澈、千年回響的崇圣寺的鐘聲,述說著“妙香古國”的悠久歷史。
曾經擁有三十六寺七十二庵一百零八所廟宇的雞足山,“金殿空中香霧迷,十里松風吹不斷”,是香火興旺的著名佛教圣地。萬山叢中茶馬古道上的“千年白族村”,依山建有文廟、武廟、觀音殿、玉皇閣。崇拜神話和現實中的英雄、信仰本主的白族人民,也兼容儒道佛,接受三教合一的文化。
蒼洱毓秀,人杰地靈。被稱為“南方敦煌”的劍川石窟,興教寺的壁畫,《南詔圖傳》和《張勝溫畫傳》等等藝術經典,表明唐、宋時期白族藝術家的創作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從漢代著有《賦心》四卷的盛覽、向司馬相如學經的張叔、詩作收入《全唐詩》的楊奇鯤、董成,直到現當代參加過“公車上書”的愛國教育家趙甲南、同盟會院內總干事、民國時期《天壇憲法》起草人張耀曾、著名軍事家楊杰、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中國空間事業開創人之一、衛星總設計師、空間返回技術學科帶頭人王希季和著名的舞蹈家楊麗萍等等,白族歷代的民族精英和文化名人燦若群星。
白族人民勤勞智慧,善于學習,心靈手巧,想象豐富。風、花、雪、月四大景觀,被藝術地體現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瀟灑飄逸而又絢麗多姿的白族服飾,巧妙地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劍川的木雕,鶴慶的銀器,大理的扎染,以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的精美藝術,使五洲游客驚嘆不已,愛不釋手。“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走馬串角樓”等白族民居建筑,以新穎獨特、精妙絕倫的建筑風格,令四海賓朋交口稱贊、流連忘返。
白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能歌善舞,浪漫樂觀。“陽春三月梨花會”,“茈碧湖畔海燈會”、“八月八日耍海會”、“葛根會”、“串山會”,“花潮節”、“豐收節”都是他們歡樂的節日。但最著名的還是“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和“石寶山歌會”。“一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的三月街,在大理古城西門外曠野上,以千年屹立的三塔為背景,雪白的帳篷鱗次櫛比,五湖四海的商賈云集。“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心歡喜,唱歌跳舞做買賣。”“金錢鼓子霸王鞭,雙手推敲臂轉旋,最是動人白族調,聲聲唱入有情天。”數萬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觀看數千人的歌舞表演,數百支嗩吶齊奏,數百面鑼鼓喧天,蒼山洱海之間變成一片五彩繽紛、萬眾歡騰的海洋。“繞三靈”是各村寨自由組合的歌舞隊伍,從洱海邊的仙都金龜寺、繞到蒼山腳的神都圣源寺,再從佛都崇圣寺繞回來的盛大歌舞春游活動,要在寺廟前的草地上或樹林里過一夜,通宵達旦,盡情歌舞,男女青年趁此交友對歌、談情說愛。“繞三靈”和連續三天三夜的“石寶山歌會”都可以說是白族人民的狂歡節。不光是年輕人參加,中、老年人也同樣積極踴躍參與,同樣可以與老相好、舊情人相約對唱,或幽默風趣,或不無傷感地抒發戀情。
白族人民誠實善良,尊師重教,講究禮儀,重視文化。既熱愛家鄉,以造福桑梓為榮,又鼓勵外出闖蕩,志在四方。風景如畫的大理學院,有來自五大洲十五個國家的數百名留學生,在學習深造、研究白族文化,而在祖國各地,在歐、美、亞、非、澳許多國家,你也會常常碰到白族的學子、教授、企業家。如今白族地區早已有了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白族人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更加美好、和諧的幸福家園。來到蒼山洱海之間,你會被無比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浩如煙海的民歌民謠所陶醉。不論在星級酒店、農家小院或洱海的游船上,你都會享受到白族待客的一種高雅的文化禮儀——“三道茶”,讓你在歡樂、親和、友善的氣氛中,邊飲茶邊欣賞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慢慢品味著白族茶道中“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曉雪,原名楊文翰,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