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風情:八桂春暖山歌飛揚
壯族姑娘
“唱山歌,一人唱來萬人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灣又多。”提到壯族,人們自然被壯族歌仙劉三姐那優美動人的歌聲所陶醉。
美麗而神奇的祖國南疆,自古以來就是壯族人民勞動生息的民族家園。“壯即舊越人也。”①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的“岜萊”(花山),那雄偉壯觀、神秘古樸的群體歡歌酣舞巨幅圖像,為世界所罕見,是壯族先民原始宗教活動場景的藝術展現;紅水河流域壯鄉開春敲銅鼓迎“螞拐”(青蛙)神圣祭典,是千年駱越銅鼓遺韻的迥響②;民間流傳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經詩》③,頌揚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創造世界萬物的豐功偉績,體現了創造、有序、和諧的宇宙觀和生活理念。壯族文化成為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中獨放異彩的文化遺產。
當你來到壯鄉,也許會對遍布冠以“那×”④的齊頭式地名而大惑不解。其實,“那”是壯語的音譯字,意為“水田”。壯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憑“那”而樂,故沿用“那×”為聚落區劃命名,形成獨特的地名文化景觀。它不僅是壯族聚落分布的歷史印記,而且也成為研究壯族稻作農業史的“活化石”。被譽為世界奇觀的龍脊梯田“那雷”,便是壯族創造“那”文化即稻作文化的壯麗畫卷。有俗語說:“吃飯要珍愛田地,吃魚要愛惜河水。”反映了壯族的生活哲理和生態觀念。壯族的傳統節慶活動,也是圍繞著稻作的生產周期來開展,獨具特色。如:螞拐節、隴峒節、牛魂節、稻魂節、田糍節等;同時還有相應的節慶民間舞蹈:舞春牛、螞拐舞、草裙舞、打礱舞、扁擔舞、舂米舞、撈蝦舞等,美化勞動生活,歡娛禱祝豐稔。而特色傳統食品,則以大年粽和五色糯米飯最著名。
人們常說“廣西是歌海,歌圩是集中的表現。”“歌圩”是節日性的群體會唱活動形式,多在春秋兩季舉行,尤以三月三歌圩最為隆重,大的歌圩場人山人海,場面壯闊。有唱道:“一路唱歌一路來,一路唱得百花開,妹是花開香千里,哥是蜜蜂萬里來。”人們以歌會友,以歌交情,依歌擇配,賽歌賞歌;同時,還舉行搶花炮、拋繡球、斗雞、碰彩蛋、演壯戲等各種游藝文體活動,成為展示壯族傳統文化的盛會。近年來,《壯族大歌》、壯劇《歌王》和舞劇《媽勒訪天邊》等榮獲全國大獎。新時期壯族文化藝術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壯人愛彩,心靈手巧。壯族服飾因地域環境的差異,各支系的服飾樣式多姿多彩。色彩斑斕的壯錦,在宋代便是我國四大名錦之一。織錦工藝在民間代代相傳,并開發出新產品。工巧精美的壯族繡球,原是歌圩場上男女拋接示愛的信物,現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工藝品,是壯家贈送貴賓表示美好祝福的吉祥物。壯族民居為樓式干欄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宜而別具風格。壯醫壯藥自成體系,成立有壯醫醫院,高校開設壯醫藥學專業。古老的民族醫藥得到科學升華與傳承弘揚。
自秦漢統一嶺南后,壯族便接受漢文化教育;自唐宋開始就仿漢字的構字法,創造了表達壯語音義的“土俗字”即古壯字。民間流傳的古壯字抄本典籍《壯族麼經布洛陀影印譯注》(8卷本)等已整理出版。1955年,國家又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在民族雜居的桂中地區,為適應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壯族民間歌手既唱壯語歌又會唱漢語歌。壯族與其他11個世居民族和睦相處,互相通婚,有多民族聚居的村寨和多民族組成的家庭,社會和諧,團結奮進,攜手共建民族家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