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內衣襪子賣出百年品牌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時尚產業瞬息萬變,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若不能及時應對,則隨時會被市場拋棄。
近日,法國內衣和服裝零售商艾格(ETAM)被強制退市,并宣布,獲得大股東Finora及一致行動的私有化收購要約得以通過。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市場影響了艾格的整個命運。
內衣襪子賣出百年品牌
提起艾格,可能大部分消費者都不知道它的故事,實際上,艾格是曾叱咤法國時尚舞臺的百年企業,可以說來頭不小。
1916年,德國商人Max Lindemann在柏林創立了Etam,最初主要銷售內衣及襪子。為了降低在海外市場發展的風險,Lindemann想出了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把艾格的經營權利交給當地合作伙伴。
1928年,Lindemann的內衣生意已經逐步擴展至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與此同時,艾格現在的大股東Milchior家族當家人Martin Milchior在比利時開了內衣連鎖店。
1929年,Lindemann在法國巴黎開設了第一家海外門店,隨后,Martin Milchior在法國收購了21家艾格門店并建立了工廠,艾格的經營主導權轉到了Milchior家族。
1958年Martin Milchior去世,Pierre Milchior開始著手將兩大家族間的生意整合,成了最終的Etam品牌。可以說,幾十年來,艾格一直走在時代前沿,并抓住每一個趨勢,同時在80、90年代因為精于庫存管理而取得穩步發展。
艾格的本土化運作
艾格進入中國市場相當早。
據公開資料顯示,艾格集團早在1994年就在中國設立分支企業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1995年就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1997年,艾格在巴黎交易所上市,全球銷售網點超過1000家,業務也擴展至男女裝、內衣、休閑裝、運動裝等。值得一提的是,彼時,艾格在中國已開設超700家的零售店鋪,年銷售額超過9億元。
在不少人看來,艾格雖然是個洋品牌,但本土化很徹底。
艾格入華伊始,產品、零售管理、物流等方面都由法國總部派遣的專家進行指導,不過艾格中國的核心團隊都由中國人來執行和落實,可以說運營得相當成功。
據一位擔任過艾格中國高層的人士回憶,艾格最火的時候是1999年至2007年,彼時中國區的銷售業績呈兩位數的增長,法國的盈利能力卻并不是很強。可以說,1997年到2007年,艾格中國市場的發展彌補了歐洲的業績。
基于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2009年,艾格集團創始人PierrePilchior曾公開表示,“中國服裝市場需求仍然很旺盛,我們會增加更多投資。中國市場非常大。”據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艾格在全球共有4246家門店,其中,3083家都在中國。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然而,在浮浮沉沉中,艾格的真正墜落始于金融危機,歐洲市場發展不均衡的同時還遭遇了新晉快時尚品牌H&M和Zara的嚴重沖擊,其中國市場建立的壁壘很快被打破。可以說,中國市場曾是艾格最成功的市場,而艾格的衰退,也同樣源于中國消費者喜好的快速變化。
有相關人士稱艾格其實對避免“跌倒”是有所準備的,但2007年的股權和管理層動蕩使得一些準備工作都被推翻了。再加上艾格當時還處于增長的趨勢中,并沒有引起之后的重視。
2012年,艾格中國區CEO付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艾格是快時尚品牌,但是這一說法顯然很難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同。從新品上貨速度來看,艾格的效率沒有ZARA、H&M和優衣庫快,款式也遠沒有ZARA和H&M新穎。”
2013年起,艾格中國區銷售額開始下滑。而在中國以外的歐洲及其他市場,艾格已然成為一個以經營內衣為主的品牌。從2013年開始,艾格像維多利亞的秘密一樣開始每年舉辦內衣大秀,轉攻內衣的艾格開始變得高調起來。
2014年上半年,艾格在中國市場關閉了88家門店,同時嘗試在購物中心開設獨立門店。截止2016年年底,艾格中國市場門店數由2015年的2877間減至2596間。
2015年11月,艾格在位于上海正大廣場開了一家店內面積100多平米、只銷售內衣的艾格。這是艾格在中國第一家100% 只做內衣生意的門店,這家店還原了艾格法國門店的陳列風格。兜兜轉轉之后,艾格又退回到了最初起家的領域。但對中國消費而言,艾格需要從頭開始講一個全新的“內衣”的故事,而過氣品牌的認知可能會讓這個阻力變大。
2016年,艾格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營業虧損為1940萬歐元,全年銷售錄得12.921億歐元,銷售下滑主要由于中國市場的低迷導致。截止2017年上半年,艾格在歐洲凈銷售額同比增長3.4%。現在艾格在中國的“去成衣化”進程也在加速。截至2017年3月底,艾格中國市場仍然沒有改善,并且加劇惡化,期間中國市場銷售暴跌23.9%至9300萬歐元。
倒計時!退出中國市場?
不難發現,在服飾零售市場上不止艾格,曾經領跑的“老”品牌如今多少都有些沒落。渠道為王的時期,掌握了百貨商場的渠道自然是掌握了市場和消費者,百麗、艾格、ONLY等傳統品牌不外如是。
以太資本投資總監張?琪告訴《中國企業家》記者:“從產品和業務模式的角度來看,近年來,艾格的本土化運作方案與母公司并沒有很好的一致性,供應鏈方面也發展不足,與Zara有明顯的差距。此外,艾格的電商滲透率很低,Shopping Mall的興起也給原本業務帶來一定沖擊,新客群市場又未能及時打開,導致業務萎縮,成為過氣品牌。”
服裝消費者研究專家賈小藝認為,艾格的單店體量小、引流效果遠遠不如快時尚大店的引流能力,這從一定程度上大幅減少了艾格的客流量。此外,艾格的產品設計識別性并不強,設計本身缺少特色。十年前的艾格還算是時尚低價的休閑品牌,但現在艾格在競爭過度的市場中已經沒有什么產品優勢。
無疑,對于服裝連鎖品牌,在保證產品質量和供應鏈能力的基礎上,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渠道和定價策略的選擇設計,積極通過電商營運等新形態傳播方式,推動業務的持續增長。
目前,艾格強制退市。艾格方面稱:未來會將發展重點從成衣部門轉向內衣部門,特別是墨西哥、智利、韓國等新興市場業務。但對全球最重要市場之——中國的未來發展走向,艾格卻只字未提。這或許又是一個品牌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的倒計時開始。
想要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資訊報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