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高端紗線市場擴大競爭優勢是未來的方向
中國棉紗進口量在10多年時間間從不到100萬噸的平臺跳升到了200萬噸平臺,增長的大趨勢是多種因素合力的必然結果,內外棉價差的急劇擴大只是加速了這一增長過程。未來,內外棉價差縮小的趨勢在棉價回歸市場化的過程中將繼續,但棉紗進口繼續出現明顯下滑的空間并不大,主要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外紗替代相關,低端產業的轉移是政策主導的方向,也是大勢所趨。
在2011年之前,國內棉紗進口與內外棉差價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棉紗進口量從2005年到2010年呈現緩步上升的趨勢,從年80萬噸左右增加到110萬噸左右,五年累計增幅41%。棉紗進口與內外棉價差的相關性從2011年開始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來,隨著內外棉價差從-8000的反向低位,一路回升到臨時收儲政策開始后的4000-6000元/噸區間,棉紗進口量也從月度5.5萬噸的低位迅速增長到月度18萬噸左右的高位,并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直到2014年5月后,政府明確新年度采用目標價補貼政策替代臨時收儲政策,內外棉價差形成了顯著的收縮趨勢,特別是儲備棉市場化定價輪出以來,部分階段內外棉價差一度縮小至500元/噸低位,棉紗進口量迅速回落,預計2016年進口量近四年來將首次回落至200萬噸以內。
2012-2015年,國內棉紗進口量從90萬噸迅速增加至235萬,中低支棉紗市場基本被進口紗所壟斷,印度、越南成為最大贏家。其中,印度進口量由2011年的13.7萬噸暴增至2015年的70萬噸,占比從15.7%擴大至30.05%;越南進口量由2011年的10.85萬噸增至2015年的50.29萬噸,占比從12.02%擴大至20.76%;巴基斯坦進口量由2011年的29.69萬噸增至2015年的54.17萬噸,但占比卻從32.87%縮小至24.34%。
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棉紗進口量迅速減少,2016年1-9月印度棉紗進口量僅為30.24萬噸,同比下降44.75%,近四年來首失榜首位置,占比下降至20.84%(印度棉紗競爭力的喪失,與今年印度國內棉價長時期居高不下密切相關,但新年度以來,印度國內棉價快速回落,棉紗競爭力呈現逐漸恢復趨勢);巴基斯坦棉紗進口量為28.59萬噸,同比下降33.3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南棉紗一枝獨秀,同期進口量達到45.63萬噸,同比增長20.84%,占比31.44%,首次成為中國棉紗進口占比最大的來源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