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服飾正在為扭虧而掙扎
從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創始人周成建連續兩年成為服裝行業首富,到2012年頂峰時期在全國擁有5220家門店,再到后來遭受國內外品牌和互聯網的雙重沖擊,如今陷入虧損,作為曾經的行業龍頭,美邦的興衰是整個服裝行業當前困境的縮影。
以“不走尋常路”為人熟知,曾被譽為“中國服裝界的黃埔軍校”的美邦服飾,在近期連續幾則公告之后,陷入輿論的風暴眼中。
如果2016年再不盈利,美邦將面臨“披星戴帽”的風險。由于陷入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連續虧損,以及2016年中期報預測第三季度仍將虧損的局面,美邦上周發布公告,稱將出售全資子公司華邦科創100%股權的舉動,被輿論認為是“出售資產以改善目前困境,緩解償債壓力”、“賣子解近渴”。
而在此之前美邦面臨的高管團隊動蕩,同樣引人注目:9月30日,公司副總裁林海舟和劉毅選擇辭職,兩人分管的是供應鏈管理和市場;8月11日,公司董事周文武同樣辭去了董事職務。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隨后對上述情況表示了關注。除了對“13美邦01”評級展望為負面外,大公還表示將持續關注美邦高管變動以及籌劃出售資產對其經營管理和信用水平可能產生的后續影響,并及時向市場發布。
“公司10月份有部分公司債到期回售,對短期資金面有一定壓力。”美邦相關負責人在回應記者時說。不過美邦方面也強調,目前正值秋冬銷售旺季,現金流情況良好,可用銀行授信額度充足,“公司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
同時,面對仍然虧損的局面,美邦方面也向記者強調了公司經營的另一個指標:“上半年總體收入穩步上升,直營和加盟的增長情況也呈穩健增長態勢。”,并因此認為“公司經營業績好轉”。
不過,這并未得到業內的認同。多位零售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作為曾經的行業龍頭,美邦正處于艱難時刻,是整個服裝行業當前困境的縮影。“美邦的業績不好,它以前的競爭對手包括森馬、真維斯、佐丹奴等,業績也不好。”
疑出售子公司扭虧
美邦陷入疲憊的業績狀況,已經有些年頭。凈利持續下滑、庫存壓力沉重、互聯網轉型是壓在其身上的“三座大山”。
一直處在轉型階段的美邦,自2012年起凈利潤連續下滑。美邦2015年財報顯示,營收較2014年同期下滑4.92%,至62.94億元;利潤暴跌396%,虧損4.31億元。這也是美邦上市七年來首次虧損。
2016年半年報,美邦的“成績單”依然尷尬。數據顯示,上半年營收30.74億元,同比微增10.7%;凈利潤則虧損6019.08萬元。盡管尚未披露第三季度業績,但半年報已經預測1-9月業績虧損,凈利潤將虧損1.6億元。
除了盈利能力上的艱難狀況,美邦的庫存壓力依然沉重。事實上,不少服裝行業人士在對記者談及美邦時,第一印象均為“庫存量驚人”。數據佐證了這種印象:2016年上半年,美邦的存貨跌價損失達1.18億元,同比增加約68%;存貨周轉天數也從2015年同期的149天上漲到185.26天。
根據現行《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將被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公司被標志成“*ST”;連續三年虧損則將強制退市。這也意味著,美邦正面臨著被“披星戴帽”的風險,而留給它扭虧的時間已經不多。
這也導致近期外界將美邦出售全資子公司華邦科創100%股權,與其扭虧之間產生聯想。
事實上,美邦準備出售的華邦科創,是目前美邦主要子公司中運營最好的公司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華邦科創的總資產為1.48億元,營收為9085萬元,凈利潤達3160萬元。
盡管尚不知具體出售價格,但出售總資產達1.48億元的華邦科創所獲得的收益,或許會讓目前預計虧損1.6億元的美邦減輕不小壓力。
“擬出售的子公司華邦科創目前正在審計評估當中,相關進展請關注后續公告。”美邦相關負責人并未正面回應出售子公司與改善業績之間的關聯問題,但向記者傳遞了“目前公司經營狀況正在不斷改善”的信息。
“公司品牌重塑渠道轉型在2016年效果初顯,在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美邦2016年上半年扭轉了下滑趨勢轉為正增長。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68%。公司渠道拓展效果顯著,門店數量也較上年末增加83家達到3809家。”該負責人說。
不過,這種“經營業績好轉”的說法,并未能得到業內認同。 “零售行業的業績狀況,更為直觀的數據是同店銷售額(Same Store Sales),就是以銷售店開了至少一年為前提,是指同一間銷售店在相同時期下的銷售額。因為如果只是比較總銷售額,隨著門店數量增長,總銷售額的增長并不困難。”資深零售行業分析師、無時尚中文網創始人唐小唐對記者分析,“比如以前有40家店,現在有200家店,那么總銷售額能增長多少?而這并不能說明盈利能力、回頭客、品牌認知度等問題。”
盡管美邦方面并未披露同店銷售額這一指標,唐小唐表示,“依我對行業的把握,一般認為美邦10%左右的銷售增長,它的同店銷售增長不會超過2%。整個行業狀況是比較低迷的。甚至像優衣庫這樣的品牌,也在面臨盈利下跌的情況。租金成本漲了、人工漲了,同店銷售額卻沒有漲或者是說微漲,那么盈利能力其實是在下降的。”
{page_break}前服飾首富興衰史
感嘆美邦的尷尬現狀,繞不開的是其掌門人周成建。
現年51歲的周成建,于1994年初創公司。2000年初美邦將總部從浙江搬遷至上海,并于2008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9年、2010年,周成建兩次登上中國內地服裝首富。這是美邦曾有過的一段“順風順水”的時光,也是大部分國產服裝品牌的好時光。
曾經,印著諸如“Meters/bonwe”標牌的衣服,一度是諸多小鎮青年心里的“名牌”。“我九十年代末上大學那會兒,我們安徽蕪湖那樣的小地方,沒見過阿迪達斯、耐克,但是美邦、真維斯、以純、安踏、波司登都能看到。國產服裝品牌早期的渠道做的比較好,加上都到央視打廣告,品牌認知度一下子就起來了。”作為研究了國內外服裝品牌十多年的業內人士,唐小唐感慨,“那時候人們做生意的渠道也少,美邦這樣在央視大平臺打廣告的品牌,去各地招加盟代理非常容易。這是導致這些品牌當時發展迅速的原因。”
加盟店的模式,曾經被美邦引以為傲地稱為是“借網捕魚”。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考慮到門店租金、 裝修、人員工資、稅收等投資巨大,美邦采取特許連鎖經營策略,根據區域不同,每年分別向加盟商收取5萬至35萬元的特許費,“與加盟商共擔風險、 實現雙贏”。
這為美邦的門店規模帶來了幾何級數的增長。從1995年至2003年,美邦在各地的專賣店數量從幾十家飆升到1100多家。而頂峰時期的2012年,美邦的門店數量高達5220家。
2008年8月28日,美邦成功在深交所A股上市。上市首日,股票即逆市大漲51%,周成建及其女兒的身家合計超過160億元,成為中國服飾業“首富”。
而兩位赫赫有名的企業家——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和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更是為美邦的上市增光添彩。據稱,王石一直是周成建的好朋友,牛根生則是周成建長江商學院的同學。兩位彼時擔任了美邦的董事。
2008年,美邦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44.74億元、5.88億元。此后營收及凈利潤雙雙大漲,直至2011年達到頂峰值——營收99.45億元、凈利12.06億元。
如果從數據上來看,2011-2012年間是美邦發展史上的一個“拐點”。這一年,美邦遭遇了上市以來最大的輿論危機,深陷財務造假的傳言中,一度導致股價暴跌。
2011年年底,美邦被媒體曝出25.6億庫存壓倉。當時紡織服裝上市公司普遍虧損或利潤下滑,美邦2012年半年報公布的數據卻顯得很“華麗”:營收增長21%,凈利潤增長15%,并且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消化了8億庫存。但隨即媒體指出,周成建及其親屬控制的公司,通過關聯交易貢獻了美邦部分業績。
而如果追溯企業發展史,在業內人士看來,2008年上市、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之時,美邦的危機已然降臨。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大搞基礎建設,國內經濟發展很快,消費能力也迅速跟上。像美邦這樣的品牌發展非常繁榮,但這個時候國際品牌也進來了。這就意味著,原來美邦、森馬、真維斯、佐丹奴這些只有幾個品牌之間的競爭,一下子有了大量的國際品牌的競爭,產品、營銷一下子沒了優勢,整個服裝行業都是這樣。”唐小唐分析,“而這個時候,恰恰是這些國內品牌因為前幾年繁榮發展之后,開始大肆擴張的時期。急劇擴張之后,遭遇外部夾擊,導致了潰敗。”
事實上,回顧周成建接受媒體采訪的記錄,至少在2008年美邦鼎盛時期,對于國際品牌的競爭,他并未有足夠重視。當時周成建曾對媒體說,“雖然眾多海外的大眾時尚品牌進駐中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消費觀,但相比美邦,他們還缺乏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和研究,或者說還缺乏針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
與此同時,另一個更為兇猛的壓力來自于互聯網。資深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對記者分析:“美邦所處的可以說是偏休閑和跨時尚的板塊,它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比如H&M、優衣庫等;同時從價格上講,整個互聯網的服裝品牌都是它的競爭對手。因為美邦所處的價位大概在300元以內,這是整個互聯網服裝賣得最好的價格帶,而服裝行業又是電商化最徹底的行業之一。這對美邦服飾的沖擊力,是不言而喻的。”
互聯網轉型前景未明
美邦在2010年踏上互聯網轉型之路。相比較其他同類服裝品牌,美邦在互聯網轉型上的舉措可謂行業“先驅”,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12月,美邦上線電商平臺邦購網,此舉被認為是美邦在互聯網轉型中的“首秀”。消費者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在實體店內掃碼消費,也能實現線上購物和線下退換。遺憾的是,邦購網運營還不到一年就草草收場,美邦為此投入的6000萬元打了水漂。
醞釀了兩年之后,2013年10月,美邦宣布啟動O2O戰略。為了打造線下體驗店,美邦關閉了一些加盟店,增開了1000多家直營店。美邦還試圖將城市特色和店鋪主題結合起來,引入“一城一文化,一店一故事”的理念,構建情景式購物。此時,獨立運營了兩年之久的邦購網也重新回歸到公司體系內,全力配合周成建的O2O戰略藍圖。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美邦打造的體驗店看客寥寥,O2O試水成效并不大。
2015年11月21日,美邦非公開發行股票42億元,用于“智造”產業供應鏈平臺、O2O 多品牌銷售平臺及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中心的構建。
在這場互聯網轉型之戰中,周成建的兒子周邦威,作為年輕一代的力量走到臺前。

(周邦威)
2015年,周成建和周邦威共同發布“有范”App。而針對這款APP的推廣,美邦依然選擇燒錢:連續兩季高調冠名互聯網選秀節目《奇葩說》,并且在2016年夏季讓明星李易峰代言。但從市場反應來看,結果并不理想。根據2016年3月媒體報道,“有范”App當時的下載量僅有37萬左右。
{page_break}馬崗向記者表示,美邦在推進互聯網化的改革過程中,仍不足以去抗衡互聯網對它的沖擊。“整個服裝領域是受互聯網影響最徹底的,而美邦在這方面的動作實際上是不夠的,它目前互聯網化的程度,不足以去抗衡互聯網對它的營銷。如果它能夠徹頭徹尾改成一個互聯網的零售公司,估計業績可能不會這么慘淡。”馬崗分析,“通過O2O關掉一些店,其實這是傳統零售調整的方法,并不足以支撐它的業績的增長,這種動作太過于小了。”
“國內服裝電商的盈利模式實際上存在著天然的缺陷,由于消費者被培養了在淘寶、天貓此類電商平臺上消費的習慣,基本很難扭轉向商家自營的電商平臺上消費。”唐小唐也向記者指出,“美邦把商品放到網上是為了清掉庫存,但它的傳統渠道都還虧損,放到網上賣就能不虧損嗎?而在如淘寶、天貓這類電商平臺上,商家不僅要向平臺交傭金,加上網上的營銷費用,跟在實體店面銷售的成本并無差別。”
與此同時,唐小唐甚至認為,一些國內服裝行業上市公司所做的互聯網轉型,頗有“市值炒作”的嫌疑。“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支持這些公司有這么高的市值,這是泡沫。大家都不是在專注于零售業本身。”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連續多年凈利潤下滑、庫存高企之后,美邦的股價在2015年股災期間卻一度飆升,最后引得深交所發出問詢函。與此同時,美邦董事長周成建牽涉徐翔案,以及2016年1月周成建和美邦董秘涂珂一度“雙雙失聯”的傳聞,引發資本市場廣泛議論。
令人回味的是,在2016年年初關于周成建“失聯”的傳聞出現之后,有人回憶起之前他此前演講時做的一次檢討。周成建說:“我覺得過去十年的確讓自己錯位了,讓自己‘出軌’了,沒有專心專注圍繞這個產業、專業,真正用工匠精神做好一個裁縫,所以被市場拋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