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無用”品牌創始人
近日,在“無用·尋根溯源民族文化展演”現場,服裝設計師馬可一直在不停地向參觀者講解。來到采訪中心,面對記者,她依舊侃侃而談。
記者:本屆博覽會,您特別推出的民族文化元素42套全手工服裝作品,是什么時候創意并成品的?其中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馬可:展演的主題定為“尋根溯源",意指探尋文化之根,追溯生活之源。這正是我對貴州民族文化的最佳詮釋。展演呈現的42套全手工服裝作品,是在我多年走村串寨對貴州民間手工藝調研的基礎上,以國際化視野精心設計,在貴州繡娘的協助下完成的心血之作。梯田狀的舞臺,搭配現代的全息、聲電技術,將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深度融合,通過那些千百年來一直陪伴著人們的紡紗織布、染布晾曬、田間勞作、民族歌舞等日常生活場景,喚起人們對祖先農耕生活的記憶。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民族文化感悟。
記者:為什么會選擇引入臺灣“云門舞集”現代舞編導共同創作?采用貴州高校學生和貴州本地少數民族來表演,又是如何考慮的?
馬可:此次展演并非常見的T臺走秀,是我和團隊結合了貴州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民歌、舞蹈、樂器等元素創作而成,并由多方共同創作,是想通過用貴州民族元素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進行舞臺創作,從而達到感悟民族文化與回歸本質生活的視覺享受和思路啟迪。以后我們還會做諸如此類的實驗活動,目的就是想讓現代人融入自己的傳統中,并使之發揚光大。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長期深入貴州進行民族文化調研,這其中有哪些精彩故事和經歷?
馬可:我視貴州為第二故鄉。2000年初,我開始對全國各地的民間手工藝進行走訪和調研,而具有豐富民俗資源的貴州對我個人創作的成長、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大影響。我曾考察過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的民間手工藝,而貴州精湛的民族手工技藝給我留下了獨特印象。紡織、刺繡、苗繡、蠟染技藝等民族元素,曾為我的創作帶來了豐沛的靈感。我曾多次游走在貴州眾多的村寨、田間,找尋創作靈感,特別對黔東南州的苗族服飾情有獨鐘,一次次的鄉野調查,讓我感受到了來自民間古老的生活智慧與哲學,不僅滋養著創作人的靈感,也展示給我一種真正可持續的綠色生活方式,為人類與自然生態永續和諧發展提供了意義深遠的樣板。
記者:您曾是服裝品牌“例外”的藝術總監,現在專注于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調研及創新,請問您開展了哪些調研,在此基礎上有哪些創意,這些創意在原有基礎上有哪些突破?
馬可:2006年,我創建“無用”設計工作室。創建原創生態品牌“無用”后發布的第一組作品,包括20多套服裝,從裁剪、縫制、繡花,到植物染色,全部純手工制作。作品表達了向養育人類的大地之母以及在土地上世代耕耘的農民的敬意。如今,我選擇回歸土地,收集、整理、提煉民間工藝技能,并進行分類,歸納,在此基礎上創新出適合中國人日用生活的中國服飾,就是想讓中國民族工藝的未來更加美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