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一帶一路”推進雙邊、多邊自貿進程
面對世界貿易格局和規則變化的新趨勢,我國需要把實施更大范圍、更加主動的自貿區戰略作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以此形成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制高點。加快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推動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既是“二次開放”倒逼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也是形成有利于經濟轉型升級外部環境的關鍵所在。
1。以建設自貿區網絡為目標加快“一帶一路”建設
(1)以建設自貿區網絡為重要目標
一是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建立更多雙邊、多邊自貿區,推動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二是以“一帶一路”戰略節點的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打通“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大通道,逐步形成互利共贏的區域大市場。三是構建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貿易投資規則,在形成國際經貿規則新體系中注入更多中國元素。
(2)以服務貿易為重點
把提高服務貿易開放水平作為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的重點,形成“一帶一路”服務大市場。在全球需求萎縮、市場成為最稀缺資源的背景下,利用13億人服務業大市場的優勢,推動服務業市場的雙向、對等、互惠開放,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充分發揮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對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的作用。
(3)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
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沿線油氣管道、電網、信息網等關鍵基礎設施“無縫銜接”,打通“一帶一路”在陸上、海上、空中的貿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著力構建連接我國與自由貿易伙伴的經濟大走廊,提升貿易物流便利化水平。
2。 2020年爭取中歐自貿區的重大突破
(1)中歐貿易的需求巨大、空間巨大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相比于中歐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雙方貿易總量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占比僅為1.5%左右,中歐經貿合作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經過近38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一些工業、制造業部門和基礎設施領域積累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經驗,但目前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仍是“短板”。歐盟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期,經濟服務化的特點十分突出,尤其是電子技術、航空、信息通訊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能源環境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健康管理等生活性服務業有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中歐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意味著中歐巨大的貿易空間。
(2)中歐貿易的最大潛力在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中歐貿易的主要增長點。到2020年,如果我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與歐盟的服務貿易比重由2013年的13.2%提高到20%,雙方服務貿易總額將達到2000-2200億歐元。
(3)盡快啟動中歐自貿區可行性談判
在世界貿易格局和規則復雜變化的形勢下,建立中歐自貿區是我國逐步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的關鍵一步,具有全局性、共贏性、戰略性的重大意義。“十三五”,應謀求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歐自貿區談判同步進行。建議中歐政府委托智庫開展中歐自貿區可行性聯合研究,鼓勵各類智庫圍繞中歐自貿區開展廣泛的合作交流。
(4)關鍵在于打破中歐服務貿易壁壘
一是推動中歐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逐步打破開業權、人員移動、技術性等服務貿易壁壘,在降低補貼、政府采購、技術許可、環境標準等方面建立共識。二是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中歐貿易園區和產業合作園區,先行試驗中歐自由貿易的制度與政策,積極探索中歐貿易投資規則和標準的對接。三是加快中歐服務業市場雙向開放。在醫療健康、設計研發、養老服務、職業教育等服務市場領域,放寬對歐盟企業的市場準入。推動歐盟減少服務貿易領域對我國的出口管制。深化中歐金融服務領域的開放合作。
3。把“10+1”自貿區升級版建成“一帶一路”多邊自貿區范本
(1)以“類歐盟”為導向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10+1”自貿區已經成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構建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貿易投資規則的新范本。“十三五”,可以借鑒歐盟模式,在各國平等協商的前提下,加快實現我國與東盟10國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區域內無障礙流通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形成以自由貿易、共同市場、貨幣合作為重要特征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奠定重要基礎。
(2)以服務貿易為重點
逐步將對我國香港和澳門特區的服務貿易開放承諾引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在縮短過渡期的基礎上,力爭使零關稅的稅目占比和貿易額占比將達到95%-100%;逐步擴大自貿區談判覆蓋議題,在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環境等新議題上達成共識,為建設2.0版本的升級版奠定重要基礎。
(3)把 “10+1”升級版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他自貿區建設中
參照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以及中韓自貿區的做法,積極推動“10+3”自貿區談判;與歐亞經濟聯盟協商建立自貿區,促進貿易便利化;盡快開展聯合研究,以自由貿易為重點建立金磚國家更緊密經濟伙伴關系框架,推動金磚國家自貿區進程,增強金磚國家影響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制定的合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